近期由于北京环保部表示在制定京Ⅵ排放标准的时候要参考美国标准而引起了汽车行业的一大骚动,大家对此也表示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但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这是一种进步。是我国未来制定排放法规的趋势,为了让业内对美国排放标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分会主办了“美国机动车排放标准介绍与交流会”,在会上,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的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帅石金老师。他就我国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排放标准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思路的转变是良好的开端
据了解,自1999年国Ⅰ标准实施以来我国就开始按照欧洲的标准路线来制定自己的排放法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排放法规的实施对控制我国机动车排放和提高我国汽车生产技术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是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技术上也有了很大进步,所以说现在我们在排放技术上也应该由原来的照抄欧洲而转向制定适合中国的油品、路况、车况、驾驶习惯等国情上来,毕竟我们制定标准的目的就是降低排放。目前,我们国家还无法立刻拿出一个正确合理的专门针对中国工况的排放法规,但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只跟欧洲路线走的局限性,并在探讨学习美国排放法规的过程中在努力寻找一条正确的路线,这种思路上的转变对我国来说是一种进步,可以说这样的转变拉近了我们离合适的排放标准的距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Ⅵ计划参照美国排放标准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办法,因为当没有找到一条最好的出路的时候,采取折中的方式是最稳妥和行之有效的,毕竟在强大的环境压力下,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慢慢研究,我们可以在学习美国这个和中国有着相似汽车市场结构的国家的过程中再去慢慢调整,取同存异,不断地来完善自己的法规,这可以说是目前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
技术的支撑是基础条件
每一个标准的制定都是有坚实的技术支撑做后盾的,例如美国、欧洲在每一项标准的制定之初都是与其行业所拥有的技术条件密不可分的,他们的环保部门的背后就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专门为标准的制定做相应的技术调查和研究,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们制定出来的法规往往与技术水平相一致,也使得法规在执行过程中更有说服力,但目前就中国而言,中国的政府部门背后还缺乏这样的一个技术团队的支撑,此外,中国的企业在技术上也有所欠缺,但我们又不能为了等待技术的提升就放弃生存的环境,这样的矛盾确实让我国处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寻求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我们既不能为了环境而采取过急的行动来打垮自主企业,也不能放任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所以我们要积极的研究利用法规来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开发出自己的测试循环,制定出更适合的排放限值,相信经过5-8年的努力,我们的企业会在技术上有很大的进步,我们会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排放法规。
有效的监管必不可少
从美国的排放标准历史来看,美国自六七十年代洛杉矶烟雾事件开始就关注排放,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标准本身的认证,还包括后续的OBD监管技术,这种监管在实际的排放控制过程中必不可少,是关系到法规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国家主要讨论的是对于新车怎么样引进更严格有效的适合中国的法规,解决的是新车的问题,但实际上随着我国车辆的增多,如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50万辆,我们必须加强对现有车辆的监管,必定车辆的排放是随着使用状况和使用年限的不同不断变化着的,对在用车排放的监督控制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才能最大程度的达到减排环保的效果,这一系统从无到有的建立虽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必须要着手去做,毕竟这是排放法规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是达到降低排放目的的必然要求。
政企研协作是有力推手
由目前情况来看,怎么把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独立机构结合起来,让三方在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共同去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排放法规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要由政府来牵头引导,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也都要负起责任来积极的参与。政府既要制定严格的法规制度来约束企业,也要给企业一个适应的过程,在税收等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鼓励政策,毕竟作为企业主要以盈利为导向,赚钱是他的第一要素,这是可以理解的。此外,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等也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积极的促成政府与企业的顺畅沟通,扮演好润滑、协调的角色,大家共同努力来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