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汽车新闻网报道,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华份额跌至37.6%,跌幅达到2.5个百分点,而同期外资汽车品牌在华份额则升至62.4%。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局势,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采用更多先进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从跨国汽车供应商角度来看,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将会带来较高的增长预期。
类似德国大陆和美国李尔这样的大型零部件制造商来说,其在华经营收入大部分来自设在当地的合资企业,不过上述企业高管多认为未来更多业务收入将来自中国自主品牌。
德国著名汽车零件制造商大陆公司高层日前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透露,大陆公司正在本行业内寻找新的收购对象,而目标很有可能是在亚洲地区。大陆公司公司为此次收购已经准备了20亿欧元(约合25.4亿美元)的专项资金。大陆公司首席财务官沃尔夫冈-谢弗(Wolfgang Schaefer )在接受德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此前大陆公司完成了对于Veyance Technologies公司的收购,但我们现在仍然能够承担10亿到20亿欧元左右的企业并购支出。 ”此前不久大陆公司斥资14亿欧元收购了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Veyance Technologies公司。谢弗表示由于在亚洲市场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并不明显,因此大陆公司对于投资亚洲市场特别有兴趣。
本月在武汉举行的全球汽车论坛上,大陆公司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冉福(Ralf Cramer)指出,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想要追赶上跨国汽车供应商还需做到两个步骤:第一便是达到跨国企业目前的水平;第二则是达到跨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水平。柯冉福在谈到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外国同行之间的差距时说到:“我们所拥有的经验是中国企业的十倍。
柯冉福认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车辆安全这一核心领域仍旧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以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为例,该系统在合资品牌汽车上已经是标配之一,但在国产车型中只是覆盖了部分范围。不过未来这一趋势将会得到改变,根据预测到2020年之后中国国产车型或将可以实现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全面覆盖。
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外资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同中国本土企业进行合作生产,上述政策的目的正是希望本土汽车能够学习或者借鉴到一些专门技术。然而眼下本土自主汽车品牌市场份额接连下滑,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本土汽车制造商无法有效获得必要的汽车以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