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30 00:00:00
来源:中国汽车报
自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至今,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目光和目标都已经转移,调整到了用不长的时间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上。
如今,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在日前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要想实现汽车强国梦,首先人得强。”
最大专利发明国却是最落后专利实现国
闫建来表示,无论从国家新近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还是从汽车强国梦来看,我国汽车业被诟病的问题,一直在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失。
他认为,我国汽车产业缺少的不仅是高端人才,更缺少产业技能型人才,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就可以反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发明
国,与此同时,我国还是最落后的专利实现国。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还是缺少能够在工艺、成本等方面实现专利的人才。“在参与制定改革目标和政策时发
现,人才缺失是制约强国梦的重要因素。”闫建来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天字一号”的任务,就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人才进步。目前,已经将30%~40%的精 力转移到人才的培养上,教育部去年责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汽车职教集团,通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积蓄人才四个过程,为中国汽车工业打下技能
型人才基础。
两大主因造成人才缺失
通过调研和分析,闫建来认为,就汽车产业而言,人才缺失是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有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等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应试教育造成的人才培养机制因素。
闫建来说:“曾经有不少汽车企业向我反馈,他们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3到5年用不上。一方面反映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超前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的学历教育和义务教育,很难满足现在产业的需求。”
他强调,在人才缺失的复杂问题中,最大的因素并不止这些,还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产业技能教育滞后性问题;另一个则是产业人才在应用中留不住的问题。
当产业发展,企业需要人了,学校才开始培养人,包括基地建设、师资、教材等一系列问题都出现了,通常2~3年才能真正把专业建起来。“这就是教育的滞后性。”闫建来表示。
另外,我国汽车产业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比较大,互相“挖角”的现象经常发生。闫建来认为,这与人才数量少有关,同时也与用人单位的机制有关。
应建立保护人才机制
据苏州市教育局对当地合资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相对而言,欧美企业较台资、港资、日资企业的员工稳定性要高很多。
这一调研结果如同占据我国汽车产销量大半的合资企业,技术基本全部来源于外方,话语权基本被外方控制,人才是否留得住也会随着不同的企业风格而不同。闫建来认为,为了实现我国的汽车强国梦,应建立保护人才的机制。
首先需要企业建立机制留住人才。“企业留住人才不仅需要薪酬上的机制保障,更需要建立员工的学习培训机制、人文关怀机制,以及给予员工晋升机会的机制。”闫建来说。
其次,需要汽车产业给予人才成长的时间和积累空间。闫建来表示:“人才的积累不是个体单独培养,而是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以
及无数次失败的堆积后,形成一支具有宝贵工程实践经验的团队。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举办的大学生方程式比赛,就是要通过10~20年的时间培养人才、打造
人才团队,最终实现自主开发的决策权。”
最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撑。“目前我国鼓励更多的人从事技能型工作,但是社会舆论和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只有中华民族都爱技术,像德国一样,家里的地下室、储藏间里放的都是工床、铣床的时候,才真的能强盛。”闫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