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邦信息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制造业增长乏力,去库存、去产能话题屡被提及。汽车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过去1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汽车业似乎是一个增长永动机。中国的汽车销量从2004年的500万辆飙升至2014年的2300万辆。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速达到15.6%。这不仅为西方汽车制造商提供了颇受欢迎的提振,也促进了本国制造商的快速扩张。最大的好处是,中国新兴的购车者不像很多成熟市场的消费者那样对价格敏感,这令制造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可以拥有丰厚的利润率。产业的快速发展把企业的主要资源吸引到产能扩张上来,夯实技术基础的技术研发投入反而被忽略。
2015年年中,一直火热中国汽车市场几乎是毫无征兆地出现冷却。4-8月份,国内汽车销量连续四个月出现负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央出台了购置税减半政策,一度岌岌可危的国内汽车市场最终实现“V”型反转。2015年全年,我国汽车销售实现2459.76万辆,同比增长4.68%,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2.18个百分点,创3年来的新低。
危机虽然暂时得到缓解,但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已经从6年前的扩大生产到2015年有一半的产能闲置。然而产业发展的惯性让他们仍在继续投资数十亿美元将鼎盛时期建设的更多工厂投入生产。据估计,这股建厂热潮使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较2009年增加了约1700万辆,而同期年销售量仅增加了1060万辆。2016年,预计中国新建的汽车制造厂将进一步增加10%的产能,但汽车销量将继续面临挑战。产能过剩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在一段时期内的常态。
据此前预测,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由中高速转为低速的转折点应为汽车总保有量达到4亿辆左右,这一数字现在还远未达到。目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1.5亿辆,千人平均汽车保有量仅为105.83辆,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升级,新车市场需求空间依然较大。以北京为例,截至2015年末,普通小客车摇号人数已经突破258万,中签率降为0.49%,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市场需求依旧强劲。可见目前的消费不旺只是表象,供需不匹配才是矛盾的根本。
“供给侧”改革为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纯技术效率的增长率为负,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减少,产业增长主要还是依赖规模扩张和投资驱动。然而资本报酬递减使得这种低质量、低效率的增长模式逐渐进入瓶颈,难以为继。另外,我国人工和资源价格、环境保护成本等综合成本的快速上升,也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最终导致汽车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率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放缓。因而,汽车生产企业目前亟需做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还要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淘汰无法对生产和研发做出投资、技术装备更新缓慢的小规模汽车生产企业,以适应市场的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