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邦信息
对于汽车发动机企业来说,要顺利过渡到国五时代,需要迈过几道坎,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升级问题。实际上,在国五时间表未正式出台之前,各发动机企业就已经积极着手国五技术储备与产品研发。相比国四阶段,国五阶段的技术有一定继承性,也更加成熟。针对国五发动机,各企业的技术路线也比较一致。3.5吨以上的重型车基本还是延续国四的技术路线,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利用尿素溶液对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技术路线;3.5吨以下的轻型车采用的是EGR(废气再循环)、DPF(颗粒捕集器)、DOC(微粒催化转换器)技术与SCR技术并行的路线,但多数以前者为主。而针对国五轻型车,采用两种路线的综合油耗基本一样,各有利弊。使用SCR技术路线,发动机结构不需要改变,对燃油品质不那么敏感,可以回避国内燃油含硫量高的问题。但SCR系统体积庞大,且需要加尿素储存装置,对于国内轻型卡车造成了布置困难,使车辆损失有效载荷200~300kg,且SCR 系统价格昂贵,约为车辆成本的3%~5%。而采用DPF系统不需要额外的装置,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微粒捕集器即可。同时,由于DPF技术所使用的颗粒捕捉器系统会因排量不同而产生巨大成本差异,所以轻型柴油机使用DPF技术,制造成本要远低于重型柴油机;而且采用DPF成本增加较小,所以对于工况复杂、价格敏感的轻型车来说比较适合。更重要的是,国六标准加严了对颗粒物的排放要求,因此DPF是国六阶段需要采用的路线。但DPF标定问题是当前亟需突破的技术难点。DPF技术路线标定工作非常复杂,需要整机台架标定与整车标定技术的集成与融合,由于标定复杂,研发成本很高。综合来看,无论选择SCR还是DPF技术,发动机生产企业都面临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随着国五新标正式实施日渐逼近,留给发动机企业的时间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