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邦信息
目前,国内的充电桩经营企业普遍依靠收取充电服务费来盈利,而这种模式不仅利润微薄,而且行业内各家企业还通过竞相降低服务费来换取市场份额。价格竞争现象使很多充电桩企业仅靠补贴来盈利。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及经营动力,也危及整个充电桩行业的良性发展。各家充电桩企业间的复杂竞争,促使我国目前即便在充电基础标准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广泛存在充电协议和支付端不兼容等问题,使很多电动车面临无法充电,以及充电中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可见,无论从企业利益还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国内充电桩企业的发展盈利模式都需要进行转变。
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美国的充电实施建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早在2007年即已开始布局充电桩市场的ChargePoint现在成了业界的翘楚。根据其官网显示,目前它已拥有22,424个可供充电点,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四大洲,并在公共充电站网络系统占有70%的市场占有率,充电站与所有品牌的电动车都可以兼容,且开发了自己的手机APP。而ChargePoint实现其成功的第一步便是从提供免费充电开始。
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粉丝经济,只有先拥有大量的用户,后期才能打开正确的挣钱方式。ChargePoint几乎免费地为用户提供充电桩,让更多商家拥有充电桩,从而实现“电动汽车随处充电”的梦想。而解决了充电的后顾之忧,也就有更多的人选择电动汽车,毫无疑问ChargePoint也就拥有更多粉丝。
但几乎免费不等于完全不要钱,在2013年10月,ChargePoint推出了“Net+”的购买计划,它能让购买者只需要首次支付很少一部分钱,然后自主选择分期付款年限。其中,拥有充电桩者可以用后期盈利的钱来填充分期付款的钱,而且这笔购买的钱还包含了安装和后期的维修。“Net+”让购买者有更多的现金流,不用因为高额的价格而下不去手去买桩。而且,相比于购买充电桩后获得的潜在利润,商家的支付前期显得微不足道。因而,即便大多数2级充电桩仍然是免费的,有预测显示,到2023年,美国电动汽车充电的整体收益将从2014年的8110万美元增长至29亿美元。
购买充电桩的商家一般是大型商场、超市、酒店,以及房地产商等,而它们为了吸引顾客则提供免费的充电服务。依靠“免费”,这些买桩的商家也拥有了一票粉丝。大型商场顾客可能会因为免费充电而花更多时间购物,这深层次地增加了商场的营收。ChargePoint在把桩卖给各个商家后,就靠其网络运营而每月向它们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二者形成利润的分享。
除了着力扩大线下占有率之外,ChargePoint的另一个经营重点放在线上的智能网络服务上。ChargePoint一早就做好了顶层设计,线下给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桩,线上将充电的数据通过后台进行处理,再提供给车主、电力公司等使用,挖掘大数据财富。
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充电市场,目前也有很多国内公司试图模仿ChargePoint的成长轨迹,但由于国情及所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成长道路自然也会不同。但ChargePoint线下攻占充电桩占有率,线上提供配套智能网络服务的营销策略,相比于单纯依靠收取充电服务费获取利润的发展路径是非常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