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中国汽车产业不应跟风无人驾驶汽车开发
发布时间:2016-04-25 00:00:00

来源:安邦信息

16日,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一辆无人汽车在完成了2000公里的路测后抵达北京,完成国内首个长距离无人驾驶汽车路测工作。国内汽车厂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热情再次受到鼓舞。随着全球各大厂商发布自动驾驶技术计划,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内车企都纷纷投入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行列,寄希望于借助技术转型的机遇,提升汽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除长安汽车外,推出自动驾驶发展计划的自主企业还包括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北汽集团、长城汽车、海马汽车等;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各大自主品牌车企布局的重点。

从全球范围看,谷歌自2009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以来,累计路测已达到了150万公里,单在数据收集方面的优势已是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今年1月,谷歌宣布其无人驾驶汽车将在2020年以前准备就绪,并已经开始与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硬件公司展开谈判,准备大规模量产无人车。在整车企业端,奔驰早在2013年就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完成了100公里的路上测试,其中包括在城市和郊区各种复杂路况下的自动驾驶测试。而宝马的无人驾驶甚至可在赛道上完成漂移、绕桩测试等动作,且部分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其全新的7系列车型中得到应用。此外,福特、奥迪、宝马、奔驰、沃尔沃、丰田、日产等传统汽车巨头,也早已发布各自的自动驾驶计划或产品。零部件供应商方面,大陆集团、德尔福、博世等已经在布局自动驾驶核心部件传感器业务,博世此前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推出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

相比之下,我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在国际竞争尚中处于落后地位。究其原因,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首先,在技术方面,国内的自动驾驶研发人才和核心技术方面都存在欠缺。国内科研机构和车企在研发方面的联合并不紧密。同时,国外大型厂商在传统汽车制造上的优势也延续到智能汽车开发领域,很多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其次,很多国内车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投入少、忽视基础研发,在智能汽车大部分是基于量产车型上做二次开发,使得一些先天性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中国的交通情况相较目前自动驾驶技术领先的欧美地区要复杂很多,这也要求自动驾驶技术要收集更多数据,模拟更多突发情况,对技术的测试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从中国的汽车产业状况和消费环境方面综合考虑,把自动驾驶当成一条扭转落后局面的产业发展道路似乎并非一个明智之举。

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使国内汽车产业的根基相对薄弱。而无人驾驶汽车无论看起来多么高大上,其实质仍是一辆汽车;产业基础若不夯实,无论在软件方面做多少研发努力,其整车产品仍将缺少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车企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车企应着力回归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研发,而不是盲目跟风炫目的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