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三大政策“洗礼”车市(03/29)
发布时间:2006-03-29 00:00:00

  油价又涨了、新汽车消费税4月1日起将实施、国务院发文正式认定汽车业产能过剩。一周之内,中国汽车业同时受到了三大政策的“洗礼”,在如此短时间内受到如此重量级别的政策影响,这在国内汽车业发展过程中甚为罕见。而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个2月汽车整车业刚摆脱去年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利润同比增长了3.2倍,产销大幅度上涨八成以上。那么,刚恢复元气的中国汽车业,是否因为上述三大政策的影响而再次遭受重创呢?让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新汽车消费税很难起到限“大”促“小”的作用

  3月22日国家颁布了新的汽车消费税,并于4月1日正式施行。此次消费税调整后,小汽车税目分为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两个子目,越野车被纳入乘用车子目。乘用车(包括越野车)按排量大小分成六档税率。对排量小于1.5升(含)的,税率为3%;1.5升以上至2.0升(含)的,税率为5%;2.0升以上至2.5升(含)的,税率为9%;2.5升以上至3.0升(含)的,税率为12%;3.0升以上至4.0升(含)的,税率为15%;4.0升以上的,税率为20%。中轻型商用客车则统一适用5%税率。按照新税率,排量在1.0升以下的小汽车,税率未变;1.0升至1.5升的,税率下降两个百分点;1.5升至2.0升的,税率不变;从2.0升以上,排量越大,税率越高,最高为20%。

  在新税率指引下,小于1.0L排量的车型,即将被各地解禁的小排量车的税率没有任何变化,价格也不会因新消费税的实施而受惠。起码从新税率这一条来看,1.0L以下的车型没有受到鼓励。此前,不少微车企业代表希望1.0L以下车型的消费税为零,以鼓励小排量车消费。另外,“限小”政策目前除上海、北京外的各大城市仍旧没有开禁的消息。国家六部委年初要求本月底前各地必须“放小”,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周的时间。 

  消费税调整后,1升至1.5升的乘用车税负有所下降。一辆售价4万多元的1.3升夏利N3,税率调整后税率下降两个点,每辆车可以少交约六百元消费税。粗略统计,将有二三十种小排量汽车在税率调整后降低税负。但是,市场降价的空间也有限。

  被称为黄金排量的1.6升排量乘用车,税率和以前一样,不至于受到什么影响。目前国内轿车市场中级产品主要集中在2升至2.5升之间。车型有一汽大众的奥迪、上海大众的帕萨特、上海通用的君威、君越、东风日产的天籁、长安福特的蒙迪欧、广州本田的雅阁等。2.0升轿车的实际排量小于2.0升,税率依然是5%,和以前一样。。而2.4和2.5升的这些轿车税率提高了一个点,每辆车多了两千元左右,对企业和消费者影响很小。

  新税率大幅调高了2.5升以上排量乘用车的税负,从理论上起到了“限大”的作用。但是这个排量的乘用车销量只占了乘用车总销量的5%,而主要消费群体是公司以及政府部门又部分抵消了税率增加带来的抑制作用。占了国内车市的大部分的2.5L以下的车型,税率的总体变动不大,起不到刺激消费者购车的作用。因此总的来讲新的汽车消费税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越野车过去的消费税税率最高只有5%,调整后被纳入乘用车按排量大小征税。越野车排量一般都较大,税负比以前大幅提高,成本上升,售价必然上升。一款10万元售价的国产2.4升越野车,消费税提高了4个百分点,将增加三千元以上的税负。进口大排量越野车增加的成本更多。因此对于产品线单一的汽车生产企业打击巨大。产品线丰富的企业,由于越野车所占份额较小对企业的影响不大。

    油价上调促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3月26日,国内油价再次上调,再次牵动了广大消费者的敏感神经。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油价不断上调,用车成本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购车时重要的参考因素。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两个月,小排量车异军突起,夏利、QQ等经济型轿车成为最畅销车型。业内预计,小型车的旺销趋势还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除了受到油价上升的心理预期影响外,还受到限小解禁等利好政策的刺激。安邦分析人员认为,一些对油价变化敏感的汽车消费者将会推迟消费,会对汽车行业造成负面影响,但打击不大。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将会改变。而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一份分析正好印证了这种观点。这份分析称,去年油价几次上涨后,国内车市销量没有受到影响,但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一品牌低排量车型较高排量车型畅销。

  车企产能扩张受限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首次确认了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现象,国家发改委将在半个月后出台具体的调整方案。而国务院的这份通知对车企具有杀伤力的规定是,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还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由此可见,车企今后扩建新产能时,不能像以往那样把最能赚钱的国外车型随意引进国内生产,而必须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车企产能扩张被戴上了“紧箍咒”。事实上,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汽车企业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车企利润的增长。上周,上海汽车公布了2005年年报,其5年来首次出现盈利下降。分析人员认为,这主要在于上汽去年在自主品牌等投资建设上资金需求甚大,从而在短期内影响了整体收益。

  因此,安邦分析人员认为,此次的三个政策依然体现了政府节能、环保、自主开发的大思路,从长远来看也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要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