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政策支持(05/12)
发布时间:2006-05-12 00:00:00

  在国内汽车产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时候,笔者通过对国内4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走访,深刻感受到:这些企业虽已具备很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但仍非常需要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这些规模尚小、资金还不雄厚的企业提供鼓励和支持。

一、打破地方保护 促进联合重组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形成了主机企业、部门、地方配套自成体系的“平行分块式”产业结构。本土零部件企业分散发展、条块分割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零部件产业规模效应的形成和释放。据了解,国内约80%以上的零部件企业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直接导致生产成本高,零部件企业的效益自然上不去。

随着跨国汽车公司纷纷来到中国,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巨头也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零部件企业都提出了“行业联合重组,促成规模优势”的建议,希望实现市场和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希望地方政府能够破除保护主义的守旧思想,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和战略重组,彻底打破行业、地区和部门的界限,实行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希望依托有潜力的汽车零部件产品,通过资本运作方式,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一批具有系统开发能力、模块化生产配套能力、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同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行业内部合理分工,引导中、小零部件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分工明确的多层次有机整体,支撑汽车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

二、提高监管力度 保护知识产权

“我们投入大量资金、花费巨大心血研制出符合主机厂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可是产品进入市场后没多久,一些同行就买回去‘照葫芦画瓢儿’,很快 ‘拷贝’出十分相似的产品,成为其‘新’产品向主机厂推销。这不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地伤害了我们进行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一家零部件企业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表示。

随着规模的壮大,企业日益增强了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他们更渴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一些分布在县市的民营企业希望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专利资金,专项用于申请专利的经费补助、专利人才培训、专利工作试点等方面,促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对有重大贡献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奖励。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成立知识产权案件协调委员会,建立24小时接受举报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对接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也显得十分紧迫。

三、成立行业协会 促进信息沟通

业内专家指出,本土零部件业进入全球采购链的一个瓶颈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和效率滞后。与此对比的,是国外同行借助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专业媒体等渠道来“拓宽瓶颈”,并邀请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协助执行和监督。

而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汽车行业协会也不算少,但很多协会管理松散,有些享受着政府的待遇和企业的经费支持,却很少为企业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和帮助。“其实,零部件企业非常希望获得一种归属感。”这种想法表达了很多企业管理者的心声。他们需要的行业协会,不但能够为企业提供政策、行业信息方面的咨询和务实的帮助,促进行业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共享部分资源,避免浪费,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推广起作用。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身的背景,组织优秀的零部件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展会、加强与知名主机厂的互动和交流,向省市、中央申请项目资金贷款,搭建大客户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还可以邀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加盟,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

四、鼓励纳贤引智 加大政策扶持

一位企业老总曾向笔者感叹:“零部件企业要进行自主创新,人才和资金的匮乏是两大难题。虽然很多企业都加大了产学研联合的力度和研发投入的比例,但前者更多地停留在单个项目运作阶段,后者则常常因企业赢利能力下降而捉襟见肘。”

在吸引人才方面,很多零部件企业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构建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按行业、专业、岗位来制定人才引进目录,把人才评价标准赋予用人单位,并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的力度。同时,政府尽可能地协助企业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重奖杰出人才。

当前,国家很多鼓励研发的措施由于操作上的问题,并没有落到实处。尤其是某些地方财政部门“截流”,导致中央下拨的资金难以到位。很多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希望政府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支持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建立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由企业投入为主、产业共性技术由政府与企业联合投入的新型科技经费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开发;国家可以适当给予自主开发企业在税收和征费方面优惠,对开发投入资金较多、技术开发费用每年增加的企业实行返税或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拨款支持;实行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统一的财税政策,建立合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在政府采购层面,应优先考虑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扩大其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