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2009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强劲的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乘用车产销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增长54.11%和52.93%;商用车产销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同比增长33.02%和28.39%。
要谈2009年汽车市场增长的原因,就必须回顾2008年市场。2008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走势基本延续了自2005年以来形成的季节性规律走势,处于稳定增长的区间内。但下半年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也随之受到了明显抑制。使2008年全年汽车销量936万余辆,同比增幅仅为6.7%,低于1000万辆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反应是比较迅速的,很快推出了一系列的刺激鼓励政策。在2009年内推出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车购税减半征收、汽车下乡、汽车报废补贴、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对恢复市场信心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但如果就此认为,鼓励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是推动2009年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然是不清醒的。中国汽车市场在2009年爆发出的这种“井喷”式增长,应该是由三种力量作用下的结果。这里最重要的支撑力是来自“异常松动”的货币信贷政策;其次是市场的内生力,它来自汽车市场存在的刚性需求;最后是起到稳定和推动市场作用的扩大汽车市场消费的鼓励性政策。
首先,“异常松动”的货币政策将2009年汽车市场整体垫高。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央行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的贷款利率从2008年初的7.47%下调至目前的5.31%;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为15.5%;同时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的管制和减少央票发行的力度。在一系列宽松政策的作用下,国内信贷创出天量增长,市场流动性宽裕,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车市的支撑作用尤为明显。
从2009年乘用车市场单月销量统计数据不难看出,4、5两个月乘用车销量走势与历年形成的季节性规律走势发生了明显背离,而自6月之后,整个乘用车市场如同上台阶一般的,在不改变规律形态的情况下,被整体垫高。如果说2009年上半年汽车市场的增长,我们还可以用鼓励消费政策的出台、刚性需求的拉动和2008年下半年被抑制需求的释放来解释的话,那么2009年下半年上台阶一般的“井喷”式增长,就只能用超额放贷来解释了。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中国汽车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据测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新增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汽车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而农村正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巨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汽车工业尤其是经济实用性车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加速中,这对于汽车市场来讲,是一个长期而稳定的推进器。
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2009年中国市场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实现了快速增长,并且和欧美市场的黯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在全球市场中,中国市场的地位开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成为跨国车企的利润补给大后方。与此同时,依托日渐成长的国内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对海外资产的收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北汽对萨博自主知识产权的收购、腾中对悍马的收购、北京京西重工签约收购美国德尔福公司的减振制动部门等等。
至于2009年市场的表现能否延续到2010年的市场,我们认为依旧受到上述三点因素的影响。就目前形势来看,2009年推出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在2010年基本得到了延续,而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在需求短期内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因此2010年信贷政策的走向成为了重点。目前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都坚持2010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对“适度宽松”没有一个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如果2010年中国的信贷政策依旧维持“异常松动”,那么2010年汽车市场问题不大。但是如果2010年信贷货币政策如果从“异常松动”向“适度宽松”过度,对汽车行业而言,就如同支撑的“垫子”由“硬板”变成了“海绵”,可能会对汽车市场的走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来源:安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