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汽集团赴欧洲收购谈判团队已回到北京,北汽多项海外收购无果而返。现在,北汽已经把收购的视线全盘转回到国内,押宝福汽项目,将此前5亿元的计划收购金额提高到近7亿元,并对既定重组方案进行微调。目前,北汽正提请政府部门从中斡旋。
北汽之所以积极在海内外开展收购活动,我们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产能扩张压力使然。根据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细则,拟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出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同时,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也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和异地设立分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
根据北汽控股的规划细分,预计到2010年末,北京现代将拥有总计60万辆的产能;福田汽车也将从现有的50万辆产能提升到80万辆;北京奔驰和北汽有限将保持现有的10万辆产能,此外2010年时,北汽控股在湖南株洲投资兴建的南方制造基地也将拥有20万辆的产能。以上所有企业整车产能距“十一五”期末所需的200万辆仍有20万辆的产能缺口,将由海外并购以及与国内整车企业重组来填补。
其实,北汽希望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来获取技术和品牌等资源,为发展自主品牌服务。有消息称,目前北汽只有自己开发的概念车在车展上亮相,而并没有掌握制造整车的相关核心技术,包括车型平台、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在国内各个汽车集团都试图推出自主品牌的同时,北汽也不甘落后。因此北汽希望能够在概念车的基础上引进技术,为了能迅速赶上上汽等先行者,购买国外品牌成熟技术显然是一种捷径。北汽为此制定了“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北汽控股总经理汪大总曾提到,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发展模式中,外延式(即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跳跃式)发展更加有效。
此外,再加上首钢搬迁后北京市减少了一个支柱企业,在此情况下北京市政府也很有心将北京的汽车业扶持起来,因此也希望北汽能够做大做强。由以上的3个原因可以看出,北汽在海内外并购重组的动力可谓不小。
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北汽目前没有取得进展。究其原因,除了有外部不利影响之外,北汽自身的问题成为了失败的主要因素。
首先,北汽缺乏海外并购经验和国际化思路。据悉,与上汽、南汽海外收购以及国际大汽车集团间的兼并重组需要聘请中间机构(财务或法律公司)不同,北汽采取的方式是自行组队,单刀直入。虽然和克莱斯勒有合资渊源采取此法可以理解,但是在随后的几宗并购中,北汽仍是自行组队冲在第一线。缺乏中间机构的法律和财务等专业支持,北汽如此并购方式并不符合国际化思路,也难以获得海外企业的信任。
其次,北汽的内部管理出现了混乱的情况。北汽海外谈判团队领导不时变化,新上阵的人马甚至不知上一轮谈判已经谈到什么程度。此外,北汽还未与对象正式接洽,就从内部爆出各种消息,也从侧面反映出北汽的管理问题。“北汽频繁表达意向,又频繁流产,最终留给外界的印象是负面的,而不是什么海外雄心。”业内人士认为。或许北汽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据称目前北汽内部正在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
再次,北汽在实施并购方面可能缺乏能力。据悉,2008年,北汽控股销售汽车78万辆,销售收入应不超过750亿元左右。北汽负债率高达90%,难以筹措大量现金用于收购。据了解,北汽早有对长丰和福汽的并购意向,但是之所以失败或者延迟到现在,关键在于并购资金无法谈拢。以福汽为例,此前北汽希望通过资产划转的方式,用大约5亿资金全盘收购福汽,而福汽认为在此收购价格的前提下,需要将创利的“大小金龙”优质资产剥离出重组项目,双方始终僵持不下。此次海外并购失败归来,北汽表示能够将收购价格提高至7亿元。可是对比另一个竞争对手广汽的“财大气粗”,北汽的这个收购价恐怕还不足以打动福汽。在对长丰的收购过程中,广汽出资10亿元收购长丰不到30%的股权,并还附加“5年投资100亿,形成50万辆产能规模”的条件。因此,面对广汽这个劲敌,北汽如果想成功重组福汽,需要提高收购金额,更需要给出更多有效的未来投入承诺。但是相比广汽,北汽在资金上显然处于弱势,加之产品等其他方面的资源也有限,因此北汽目前的胜算并不大。在国内市场的并购都存有一定困难,北汽参与跨国并购就更加不易了。
目前这样的形势对于北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北汽目前已经放弃了在海外市场上的并购,也就是说通过海外并购来为打造自主品牌的计划告一段落。而国内市场上可以供北汽并购的资源也十分有限,长丰已经被广汽收购;江淮和奇瑞重组,虽无定论,但是一直强势的江淮也透露出在重组方式上的考量;而华晨就北汽重组一事已明确表示否认。一方面并购资金有限,一方面并购资源有限,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北汽或许将错失这次并购重组大潮的时机。这样发展下去,北汽很难形成区域行业凝聚力,依然持续单兵作战的局面。如果被后来者超越,北汽就不仅有掉队的风险,更是失去了争夺市场领导地位的机会。
来源:安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