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车企扎堆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非好事
发布时间:2010-01-06 00:00:00

  2009年最后一个月份,国内车市几乎成为车企们展示电动车规划的舞台。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幕的前一天,长安汽车宣布其首款纯电动车奔奔MINI下线,预计在2010年下半年即可量产。

  当月中旬,上海汽车表示将与A1成立一家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浙江众泰汽车也与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加速推进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2009年12月26日,海马汽车在其郑州工厂奠基的仪式上展出多款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12月28日由比亚迪电动车合作伙伴南方电网投资建设的首批2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和134个充电桩在深圳正式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客车企业也没闲着,江苏金龙客车日前宣布,自2010年1月份起,该公司将实施两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一是与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合作,成立清华-海格新能源客车研究所,专业研发各类新能源汽车;二是与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公司及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以“海格新能源电驱动公司”作为生产基地,目标是到2015年在苏州形成年产3000台各类新能源客车的产能和产业链。

  除了汽车企业外,能源巨头也开始加入到这一领域来。与众泰签约的普天海油,是央企中国普天和中海油共同出资组建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网络专业运营公司,致力于通过电动汽车能源供应网络运营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

  12月29日,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营销部主任高英南透露,明年国家电网将在西安投资兴建4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和200个充电桩。

  目前,国内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大有一哄而上的架势,全国几乎所有自主品牌和汽车集团都在涉足新能源项目,这种混战格局的背后藏着隐忧,技术瓶颈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突破的。

  首先,当前技术还不够成熟。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新能源汽车一般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等,和传统汽车相比,这些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过程中虽然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购买成本、使用环境、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而且技术路线不明确,产业发展根基不稳。

  其次,在并不成熟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下,各个车企却纷纷将自己新能源汽车的产能目标提到了新高度。据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处在以国家财政补助方式进行示范推广的阶段,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十城千辆”计划的目标是3年推广3万辆。但现在山东一省就规划到2011年形成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全国各主要示范地区和汽车企业也都有自己的规划,粗算下来全国在建能力在100万辆左右。虽然说未来新能源汽车是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作为企业来讲还必须谨慎考虑。

来源:安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