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工信部的消息称,主管部门正在对车企新投资项目进行摸查。国内车企近日均接到来自工信部《关于调查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有关情况的通知》。通知要求,被调查车企要把2009年4月1日至今的投资项目建设内容、开工时间等逐一登记,在2010年1月30日前报送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汽车处。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有关人士表示,摸查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管理汽车行业,通过调查充分了解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情况。
工信部此举再次加重了业界对国内汽车产能的担忧,据了解,在2009年汽车市场大幅上扬的背景下,国内汽车企业掀起了一股产能扩张的热潮,不少业内人士曾纷纷发表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而我国汽车行业是否真的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难以下定论。
据公开的媒体信息显示,国内14家主要汽车公司2010年产能接近1800万辆,而至2013年,各大公司规划产能将变成现实,届时上述14家公司累计产能将达到2300万辆,而再加上行业内其它公司,届时产能可能会达到2500万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汽车销量为1364万辆。如果保守假设每年同比增速为10%,2013年汽车行业的销量为1997万辆,产能闲置率大约为20%左右,并不一定就说是产能过剩。况且如果是采取建设新工厂的方式来扩充产能,新工厂的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当中汽车企业完全可以依据市场的时间变化情况来选择推辞、压缩或取消,因此上述企业宣布的规划产能是否全部都会按期兑现,目前尚不能下定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到底有多少,这甚至是一个连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也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据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产能数量都是各个企业自己宣布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按照两班倒算还是按照三班倒算,一个工厂的产能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按照两班倒10万辆产能的工厂,按照三班倒就是15万辆,差距很大。按照美国等发达汽车市场的行业标准计算,产能被100%加以利用的工厂通常实行两个班次,每年开工约250天。一般来说,增加第三个班次只是汽车生产商作为对市场需求激增的一种临时性反应,应对需求增加,这种现象在2009年比较常见。
在整体产能数据并不能明确的情况之下,确实难以判断整个汽车市场的产能是否过剩,因此也无需过于恐慌。但是我们认为,需要重视的整个行业中是否会出现的局部过剩。
就目前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在华的合资企业普遍要偏谨慎一些,自主品牌厂家表现得要相对积极很多。而细看车企扩张项目,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之外,很大程度是来自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例如以旅游为主的杭州市,近期就表示要大力发展汽车行业。
有业内人士指出,各地纷纷强力引入汽车项目,说明普遍有通过汽车这一传统产业拉动短期GDP增长,烘托政绩的强烈冲动。其实,战略性的产能布局并不一定导致短期内的产能过剩,这也符合主管部门目前对汽车业的判断。但对来自地方政府的普遍功利性推动,则忧喜参半,可能造成“城市均想以汽车业为支柱产业,最终迷失核心竞争力,也影响汽车业良性发展”的局面。
来源:安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