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01-04 10:53:48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达到一个新阶段后,为了应对能源紧缺、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过去10年中,我国汽车业产、学、研精诚合作,在自主创新领域不断实现突破,汽车技术、装备和产品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一直紧跟国际发展的脚步。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自主创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近10年发展,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在全球范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目前已在电动汽车领域确立了“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经过“十一五”的科技攻关,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重大进步,总体水平位居国际前列,部分领域实现突破进展。与已取得的成绩相比,未来的发展道路仍荆棘遍布,我们要通过电动汽车实现汽车业的跨越式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国家层面的竞争。目前,国外纷纷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化。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相继发布、实施新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其共同特点是政府直接介入,组织多部门联动,促进整车、动力电池、智能电网等多产业交叉融合与综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于2010年10月18日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我国着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希望相关操作细则尽快出台,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中国汽车企业要与跨国公司竞争。跨国汽车公司除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外,还加大了在全球推行其技术路线的力度,力图影响各国和国际组织,形成有利于他们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标准和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各跨国公司加大了在我国的扩张和相关技术领域的渗透,从原材料到关键零部件以及整车领域,均出现外国公司的身影,给我国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电动汽车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造成巨大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汽车企业如何应对?我们能否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走出有自身特色、难以被模仿的发展道路呢?

  再次,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就目前状况而言,随着产业化推进,电动汽车科技创新需求并未减少,反而成倍增长。这是因为我国虽然在基础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在从技术向产品转化、从示范运行向大规模商业运行转化方面,出现很多新问题,对科技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强度提出更高要求。

  怎样有效克服上述困难,真正掌握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中国汽车业的跨越式发展呢?除了要有信心、有决心外,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要做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一是要官、产、学、研相结合,坚持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各司其职,共同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对于尚未实现产业化的电动汽车而言,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好的财税政策可以鼓励汽车企业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好的税费政策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政府支持不意味着政府要统管一切,更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取代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各有侧重。

  我们需要通过有效分工,实现官、产、学、研资源有效整合。集中力量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做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二是要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相结合,共同提升电动汽车的品质和性能,加快产业化步伐。

  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推动的“十城千辆”项目将在今后两年实现10万辆级的商业运营规模。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过,政府的补贴政策总有退出的一天,如果企业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将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电动汽车的特殊性,要求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密切配合,对参与商业示范运行车辆的技术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品质和性能并建立数据库,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未来5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时机,很可能在竞争中掉队。要真正做好电动汽车产业化,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全体汽车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