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一个“业外之声”版跟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奉上的新年“大餐”,更是本报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执着探索。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汽车不再是一个行业的话题,而是变成了交通、能源、经济等诸多领域的新热点;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工业产品,它已和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迈入汽车社会的时刻,我们需要“跳出汽车报道汽车”。2011年,我们特开辟“业外之声”版,希望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业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官员的声音,为汽车业加油,也为汽车业预警,共同为汽车产业从大到强的跨越增添动力。
经历了高于8%的经济增长后,2011年的中国经济将往何处去?在刺激政策退出、限车措施出台的影响下,中国车市会否终结“井喷式”增长态势?近日,本报记者邀请到中国经济领域三位专家,他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刘元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请他们畅谈2011年中国经济大势,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
■ 2010年中国经济复苏增长
《中国汽车报》:2010年刚刚过去,您如何评价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表现?
刘元春:我认为,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呈现以下这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2010年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转情况不错,呈高位回稳态势,这说明整个实体经济已经从恢复性增长阶段步入到常态化增长轨道。
第二,通胀压力较大。由于2009年、2010年刺激政策的推出,和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的增大,导致全年流动性过剩,进而使得资产价格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由于流动性过剩和经济泡沫的蔓延,导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在食品价格和房价的双重拉动下,出现持续攀高的现象。
第三,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长的动力机制呈现出优化和多元化特征。首先,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逐步向内需拉动型转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相关测算,2010年,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在56%左右,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其次,增长极多元化趋势显现。我国中西部地区,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开始迅猛增长。
冯飞:从去年全年经济走势看,GDP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从6月开始回调,到9月、10月增长趋稳。此外,在2010年,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物价上涨带来通胀压力,使全年CPI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10年国内经济的运行情况与中央政府的预期大体相同,但CPI增幅超出了年初预期。
殷醒民:2010年中国经济总体表现很好,但通货膨胀的风险令人担忧。我认为,2010年所谓的经济复苏,是不是全面复苏目前尚难判断,还要看2011年和2012年的表现。过去两年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大于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带来的货币供应量远远多于财政政策带来的4万亿,使得消费提前、投资加大。
■ 2011年迎战通胀压力
《中国汽车报》: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新定位,您认为这些政策会对2011年经济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元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新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对2011年经济产生很大影响。第一,货币政策的转向,会使2011年的信贷规模、资金投放有所回落。第二,财政政策的内涵发生变化,从两年前以“保增长”为核心转为“稳增长”、“调结构”。这样的变化会使财政支出总量略微回落,支出的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从前两年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转向战略性新型产业以及公共服务、民生工程领域。总体而言,2011年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较大的支出稳定增长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支出结构的重大调整,来满足“调结构”的需求。2011年,在积极稳健的经济政策下,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将进行一系列调整。比如,新型战略性产业将替代旧产业,对简单一次性消费刺激转向制度调整型的中长期消费拉动,从简单的进行低端消费刺激转向高端消费刺激等。
《中国汽车报》:这是不是意味着,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将更为复杂?
刘元春:我认为不确定性会增多。不过,总体预计,我国经济走势以平稳为主,增长变化不会太大。具体为,一季度相对走低,二、三季度走高,四季度趋稳。
殷醒民:2011年国内经济仍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而且未来两年,通货膨胀都将与中国经济相伴。按照目前的通胀情况看,我国应该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仅仅由“适度宽松”改为“稳健”是不够的,这样下去,可能会对2012年乃至以后的中国经济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11年经济工作仍以“稳增长”为目标,预计到2012年将会进入治理通胀的阶段。
另外,我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仍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将持续20~30年。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期,目前社会投资还有很大空间。
■ 外需市场阴晴不定
《中国汽车报》:2011年,国际市场会如何变化?中国出口情况会怎样?
刘元春: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会有所放缓,各区域市场会出现分化,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和新兴市场经济相对过热并存。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给中国出口带来一定影响。由于欧美经济出现疲软,美元指数将出现大幅波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很大,我国将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此外,国际贸易摩擦、汇率摩擦也可能上新台阶。
不过我们仍要看到,由于中国贸易结构的多元化,贸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额总体有所下降,但降幅不会太大。
冯飞:2011年,全球经济总体将继续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但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一种迟缓的状态。全球主要经济体尚未完全复苏,意味着外需尚未充分启动,加之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较大压力。
殷醒民:201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将继续好转,这种利好主要来自美国。2012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现任总统奥巴马如要连任,就必须让美国经济继续复苏,保证就业需求。当然,也有观点认为,2011年贸易保护主义会继续抬头。我认为,这对我国出口而言是一件好事,将成为国内产品技术升级的推动力量。因此,我对2011年中国外需市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 2011年中国车市增势不变
《中国汽车报》:2011年,对汽车行业而言,多项刺激消费政策退出,同时各地限车政策出台,这些因素会不会终结中国车市的“井喷式”增长局面?
刘元春:2011年,由于相关政策的调整,中国汽车市场可能不如前两年增长势头那么强劲,而会逐渐回落到保持相对稳定的常态化增长状态。从利润角度看,汽车行业在2011年仍能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前两年汽车消费的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很多一线城市汽车保有量相对较高,二三线城市相对较低。以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量的水平来衡量,中国车市仍处在持续加速增长的阶段。因此。未来汽车消费的增长还会持续,只不过增长重心将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这就要求政府对二三线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前瞻性规划。
冯飞:这些政策会对2011年的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带来一定影响,预计车市的增长会回归到理性增长状态。我认为,2011年增速在15%~20%。
殷醒民:尽管北京出台了限购措施,一些一线城市也将陆续出台类似政策,购置税优惠等刺激政策也已退出,但总体来看,中国车市不会受这些政策太大影响。我预测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至少有15%的增幅。
观点共鸣
2011年,中国经济将平稳增长,但通胀压力较大。
2011年,贸易保护主义将继续抬头,中国要做好准备。
2011年,汽车行业仍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但将告别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回归稳定增长状态。
2011年,政策的进与出不会对汽车增长态势产生根本性动摇。
观点碰撞
关于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刘元春:2010年消费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
殷醒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仍是投资而不是消费,而且,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将持续20~30年。
关于外需市场是否增长:
冯飞:201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尚未完全复苏,意味着外需消费尚未充分启动,加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压力不小。
殷醒民:2011年我国外需市场将继续好转,这种利好主要来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