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1-01-10 11:43:49

    新世纪这10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很快,10年间汽车产销量年均增幅在2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的汽车技术创新也明显加速。这首先体现在创新背景的变化上,包括五个方面,即市场、研发、国外研发机构、自主品牌、人才。

  第一,从市场方面看,目前汽车产业的发展总体趋势良好。

  得益于国内汽车消费的蓬勃增长,我国汽车产量从2000年的207万辆增加到2010年的1800余万辆;对“十二五”末期的产量,目前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将达到2500万辆。不久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共同发布了一个蓝皮书,对未来10年我国汽车市场进行了预测。我们预测2015年时我国汽车产量很有可能达到3000万辆,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3。中国巨大的汽车需求,为汽车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近几年,国内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呈阶梯式增长,力度越来越大。

  2003年,全行业研发费用投入107亿元,3年后的2006年达到245亿元,2007年达到309亿元,2009年全行业的研发投入达到461亿元,这是阶梯式的增长。但我认为,就打造汽车强国而言,这样的研发投入还不够,未来需要继续加大投放力度。

  第三,跨国公司与合资汽车企业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是对我国汽车技术创新的推动,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整车企业方面,从1997年上海大众率先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开始,上海通用、广汽本田、神龙、东风日产等公司也都已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零部件企业方面,1998年,联合电子有限公司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2004年有康明斯,2005年有伟世通,2006年有德尔福等。从整车到零部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放到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加速发展。

  第四,伴随着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自主品牌企业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自主品牌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自主品牌汽车占市场比例的增加很能说明问题:200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占20%;2005年,这一比例达到23.8%;2006年~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26.8%、25.67%、39.1%、32.54%。试问,如果我们不加速自主创新,这个份额还会提高吗?

  第五,人才是汽车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

  据统计,我国汽车行业从事研发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已从2001年的28.8%增长到2009年的61%。也就是说,总体上看,汽车人才的成长是与汽车产业发展相称的。不过,这样的人才成长速度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汽车产业需求。

  接下来,我想回顾进入新世纪10年来国内汽车产业创新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10个方面。

  第一,创新明显加速,创新成果明显。

  汽车业自主创新明显加速,这在商用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自主品牌商用车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可以说,国内商用车缺重少轻的局面到今天已得到根本改变。1997年时,我们还在为中国重汽的生存寻找出路,2010年中国重汽的重型卡车产量已接近20万辆,整个重型卡车的市场更达到100万辆,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在客车领域,我们也已把国外品牌基本挤出了国内主流市场。奔驰公司一位负责客车业务的经理曾对我说,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能够解决生产一致性的问题,中国自主品牌客车将成为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客车。

  乘用车方面,回顾10年来的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产品结构已得到根本扭转,自主品牌轿车不断发展壮大。诚然,与商用车相比,现在人们对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还有疑问,这主要是因为自主品牌乘用车还不够强大。这是有客观原因的,毕竟国内轿车规模发展只有不到10年。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只有200万辆,居世界第14位;由于轿车没有进入家庭,当年轿车产量是60.7万辆。当轿车进入家庭,成为民生工程的时候,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所以,我认为,对于自主品牌轿车不要怀疑,只要给我们时间。

  第二,汽车核心技术缺失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转。

  从动力总成来看,跨国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改变。自主研发的商用车发动机渐渐成为市场主力,解放J6重卡及其发动机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在自动变速器开发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这都是让人振奋的进展。

  在汽车电子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是落后的。经过这么多年努力,与国内汽车电子市场上,自主品牌产品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对电控系统的研发正在深入,一批有希望的企业在成长,一些有抱负的民族企业家正在对关键核心零部件进行深入开发。可以说,在涉及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上,我们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保持同步。

  第三,零部件行业滞后的问题,已被全行业认识,发展滞后的局面正在改善。

  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汽车产业规划的制定;200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制定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都把汽车零部件作为重中之重来规划布局。坦率地说,零部件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落后局面正在改善。

  骨干整车企业加强了零部件研发,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部件与整车企业都认识到了建立新型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探讨实现同步发展,新的“整零关系”正在建立;一批骨干零部件企业已由单纯制造企业,转变为注重研发试验、产品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第四,产品开发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汽车企业已初步建立正向设计的开发体系。

  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产品开发流程已基本建立。也许有人会说,汽车企业很早就有产品开发流程,但我认为,那种流程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开发体系有本质不同。现阶段,从整车企业到零部件企业,对开发流程的重视都提高到了空前高度。其二是技术研究和试验验证能力全面提升。以试验验证能力为例,10年前,无论是试验场数量还是试验场水平,都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没有好的试验验证能力,怎么可能有产品开发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其三,企业产品研发数据库建设已经起步。过去,国内很多企业不重视数据积累,导致产品更新速度较慢。如今,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整车开发数据库、零部件开发数据库、行业共性技术数据库等,这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其四,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受到关注,这也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比如得到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高度支持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是国内汽车行业第一次在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建立平台。我认为,这个平台一定要实现使我国轿车车型减轻自重10%的目标,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一定要建立汽车轻量化的数据库,而且一定要实现合作共赢,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可以说,这是一个示范工程,这说明汽车行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开始受到关注,这意味着我们开始从模仿阶段迈向了研发阶段。

  第五,自主开发成果得到社会和市场认可。

  一汽解放奥威商用车、东风猛士越野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标志着汽车行业自主开发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上海汽车荣威550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上汽工程师自主开发的一款车型,市场认可度很高。再比如,吉利汽车的Z系列自动变速器、浙江亚太机电公司的ABS项目先后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上案例说明,汽车行业自主开发成果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高度认可。

  第六,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速度加快。

  安全、环保、节能,是汽车行业永远的追求,也是永远的学术主题。我国的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速度正在加快,希望在“十二五”期间,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能与国际水平一致。

  第七,相关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改变了四大工艺总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初步建立起成套模具、装备工具、专用零部件生产线、检测线,以及重要零部件生产在线检测装备和试验装备的开发生产能力,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已故商务部部长吕福源曾说过,他不愿当汽车企业总经理,宁愿当模具厂厂长。这说明了当时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尴尬局面。现在,我们有了很大进步。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涂装生产线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说明相关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大大提高。

  第八,新型科研体系正在形成。

  我们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体系。这是以国内主流整车企业为主体,以国内相关科研院所为重点技术依托,重点零部件企业共同参与的科研体系。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盟的涌现,是技术创新方式的一大进步。此外,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重要传统技术改进等重要课题方面,政府起到了战略主导作用。

  第九,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日益清晰。

  在这方面,我们的思路如下。一是要把握汽车小型化、轻量化趋势,要发展柴油车,特别是要发展小型乘用车用柴油发动机。二是要进行整车设计和优化,提升内燃机效率,改进汽车驱动技术,发展汽车低摩擦技术。三是要开发新一代车用能源动力系统,发展混合动力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四是要以电池为重点,兼顾电机、电控等关键系统,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科技人才队伍正在壮大,包括汽车管理人才、研发人才、技能人才。尤其是汽车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已经得到行业广泛认可。

  最后,我谈谈对汽车技术创新的几个期望。具体来说,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希望全行业能够进一步提升体系能力,完善产品开发流程,关键零部件技术能够取得突破。

  虽然过去几年中,我们在核心动力总成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技术进步,但汽车零部件技术的发展仍相对滞后。我们一直在问,为什么世界汽车零部件100强中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应该成为行业重点支持对象。培育关键零部件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

  其次,希望加强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相关技术研究。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呈现轻量化、小型化趋势。如果没有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轻量化,我国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就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我要特别强调产学研合作。要共同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关键技术共享。

  我常说,中国工程师不缺智慧,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容怀疑,我们缺少合作的态度。举例来说,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需要跨领域、跨学科技术人员的协同工作,没有各方团队精诚合作,汽车强国之梦很难实现。实现全行业合作,共同完成历史使命,是“十二五”期间要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