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多数跨国公司对销量增速放缓已有了心理准备。马自达(中国)董事长山田宪昭认为,随着销量基数的增加,中国市场增长率可能有所放缓。但跨国公司没有因此放慢脚步,反倒是借此机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
如今这一幕似曾相识。2004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速由2003年的35.2%跌到15.5%,汽车市场陷入“低谷”。在这种形势下,跨国公司却掀起一股在华投资的浪潮。这一年,大众宣布在此后5年,向中国投资60亿欧元;广州本田计划到2006年扩产至41万辆;日产持股50%的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克己表示将重新修订未来的产能目标;现代集团也计划提升现代与起亚在中国的产能,到2007年合计总产能达到100万辆。2005年,通用宣布与上汽共同投资30亿美元,把上海通用总产能由53万辆提升至130万辆。
在当时跨国公司在华大幅追加投资的大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曾提出当时汽车业产能过剩,力图抑制跨国公司的冲动扩张。时隔数年,再回首看当时情景,很显然,拿出重金投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比我国政府部门和业界更早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所有在2004~2005年间进行巨额资金投入的企业最终都换回了超预期的成长。相比之下,一些在中国市场投入甚少的跨国公司目前已难于立足。
当2011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可能再次放缓时,多数跨国车企毫不犹豫地再次祭起投资扩产这面大旗。几乎所有跨国公司都在采访中向笔者表示,尽管投资数额巨大,但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跨国公司不会因为某一年的销量增长而盲目投资,也不会因为市场可能萎缩就吝啬投资。山田宪昭明确提出,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用、丰田、本田等企业也有类似看法。这些跨国公司都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可能放缓,但不必悲观,毕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从汽车企业的角度来看,除了判断市场的总体走向,还要针对中国各细分市场进行有计划地投资。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一定基本规律,产能要始终保持领先,才能应对市场变化。车企的产能通常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一旦市场需求增加再进行提升。换句话说,跨国公司如今在中国的巨大投资,都是为以后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