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车险费率浮动,是2011年财险市场绕不开的话题。而因为曾有2003年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前车之鉴,似乎这又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但采访结果表明,记者的这种担心应属多虑,有点杞人忧天。
接受采访的三家保险公司,人保财险是“中国最大非寿险公司”,天平保险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车险公司”,安邦保险是“走过了一条孤独而艰辛的道路”,且听一听他们对今年车险市场走势的总体判断。
今年车险市场整体上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人保财险认为,原因一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车险发展基础坚实。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为车险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保险资源。二是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三是车险盈利成为共识,竞争手段呈现差异。目前的车险市场,各个市场主体进入车险市场转型期后,都进行了业务结构的调整,规模和效益的矛盾在车险市场的转型中逐步淡化,并被证明可以协调统一,有效益发展的方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基于客户细分的差异化竞争格局逐步建立,车险市场竞争将围绕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经营展开,服务、营销策略、销售渠道、市场定位等竞争因素逐步显现,竞争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天平保险认为,经济发展是车险大力发展的底气,整体上讲,今年车险市场机遇大于挑战,预计保持20%以上的增长。其理由是从监管环境来看,严厉的监管和良好的环境必将持续,行业已经尝到市场好转带来的好处,行业整体盈利的趋势将持续。此外,车险商业平台上线推广,非车险行业自律、“见费出单”逐步推广,也强化了对车险经营形势的良好预期。另一方面,行业发展显现市场化趋势,费率市场化已在深圳开始试点,未来市场盈利水平下行可能性较大,对车险市场精细经营和成本管理要求更高。
安邦保险则提出,2011年车险市场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两个因素。积极的因素是,2010年是自2005年以来同比增速最高的一年,根据历史经验,2011年保费增速仍将可观。消极的因素是,由于全国各一线城市相继推出治堵方案及政策,且政策方向多以“限牌”为主,必将导致对车险市场贡献度在18%~20%的新车保费增速放缓。总体上判断,2011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会适当回落。同时,今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定调在“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加大市场规范力度”上,可以预见的是,车险费率市场化等市场化试验必将统一在如上严格监管的大原则下,车险行业将继续保持盈利。
三家保险公司的共同判断是什么呢?主要是两点,一是整体上车险市场将继续保持盈利和健康发展,二是有效益的发展方式成为行业共识,对车险市场精细经营和成本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三家保险公司对今年车险费率浮动对市场的影响,均做出了比较正面和积极的评价。可以说,这也是目前财产险公司的普遍态度。这种态度,有利于车险费率改革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开展。
2003年车险费率改革,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车险全行业长达数年的价格大战,费率不断走低,经营结果连年亏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迫使保险行业重视非寿险精算,各家公司开始大力引进非寿险精算人才,促使保险公司开始重视统计数据的积累,重视成本核算,促进了一些新销售渠道的崛起,丰富了产品体系。
从目前来看,渐进式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相比较而言,此次费率改革有诸多之处不同于2003年,其主要表现有:自70号文以来,我国财险市场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综合成本率逐年下降,去年上半年车险首次实现承保盈利,且严格的监管政策还在继续;市场主体增加,经营行为更加规范,中资财险公司从2003年的12家增加至目前的34家,车险净费系数从一度的70%回升到目前的85%左右;同时,各地区商业车险信息平台陆续上线,在技术处理上有助于真正实现费率浮动和理赔记录等因子挂钩。因此,不管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也不管从监管角度还是从市场主体来分析,我们都有理由对2011年的车险费率改革以及车险市场,抱有充分的信心和美好的期待。但是,行业的每一次改革和变化,带给市场的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那些率先行动起来的市场主体才能抢占先机,同时,金融行业又是一个需要沉淀,或者说是一个非常需要历史记忆的行业,一家优秀的保险公司不但要有强大的成本管控和精细管理能力,还需要有非常扎实的稳健发展和企业文化经验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达到较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