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引进技术还是自主研发 中国新能源汽车该走哪条路?
发布时间:2011-02-14 11:57:37

    最近,长安高端微客金牛星的上市引起业内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款全新的产品,更因为它在微客中率先配备STT弱混技术。据了解,这项技术来自德国博世公司。“弱混系统所用的启动电机我们暂时生产不了,为更快推出产品,就采用博世的技术了。”长安一位技术专家告诉记者。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引进技术或许会成为新潮流。2010年12月26日,商务部官员公开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行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通过综合利用金融、税收、经贸等政策,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

  在传统汽车领域,单纯从国外引进技术没让我国汽车技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还要走这条老路吗?

  ■  引进技术是否必要

  大量引进技术,是我国汽车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的一条发展道路。对此,行业内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当前,尽管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汽车自主技术成果难以令人满意。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一度让我国汽车行业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还有人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不过,曾任美国雷米国际公司混合动力技术总管、现任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的蔡蔚博士对记者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蔡蔚认为,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尤其大。因为传统发动机的电控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很难进行混合动力系统的集成。所以,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一条路。

  目前,我国已有几千辆新能源汽车上路运行,其中大部分是混合动力公交车。在混合动力公交车中,运行情况较好的福田汽车、中通客车、厦门金旅等品牌的车辆,都采用了美国伊顿的混合动力系统。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也有差距,但不像混合动力汽车差距那么大。“现在,我国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都不能满足需要。”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告诉记者。

  关于纯电动汽车技术引进的案例,现在还很少。“因为世界上纯电动汽车技术都不够成熟,没有好技术可以引进。”蔡蔚说。即使有好的关键技术,也都是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会卖给别人。

  ■  自主研发是一条艰辛之路

  引进一项技术容易,掌握一项技术很难,自主创新才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根本出路。

  我国一直坚持鼓励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是投入了就能马上见到产出。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这种新事物,自主研发之路肯定更加艰难。

  东风汽车公司是我国较早研发混合动力公交车的企业,2008年之前就有混合动力公交车在武汉试运行,由于技术不过硬,很难大规模推广。

  在乘用车方面,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厂家的混合动力轿车在2008年已推出,却未能赢得市场充分认可。现在长安金牛星、CX30等车型配备的弱混系统都来自博世,可见经过多年研发,国内企业的混合动力技术仍然不成熟。

  大企业尚且如此,一些小企业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就更加艰难了。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致力于车用电池和充电设备的研究。其创办人、所长沙永康告诉记者:“自主创新的路非常艰辛,研发较难获得国家补贴,成果推广四处碰壁。这些年,我们只能靠做别的事情来补贴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

  蔡蔚指出:“国家要鼓励自主创新,但如何加快创新的速度,尽快获得研发成果,需要政府和企业认真考虑。”

  ■  引进与创新并举

  “引进是一种方式,引进是为了学习,学会才是目的。”王子冬认为,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不是对立的。

  “引进”这种简单的方式,容易让人养成惰性。汽车企业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引进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加快我们的产品研发进程;另一方面,可能削弱企业的研发能力,降低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我们倡导的引进应该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目前,汽车企业的研发方式包括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以及采购关键零部件等。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始阶段,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包括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

  蔡蔚认为:“我们应该吸取传统汽车单一依靠引进技术的教训,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引进或合作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掌握技术为根本目的,避免再次陷入技术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