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全力以赴抗通胀,已经从目标和口号迅速落实为行动。
时隔仅36天,2月24日,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幅度为0.5个百分点。权威人士预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资金达3500亿元左右。
自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央行已三次加息、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紧缩的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这场抗通胀战役中,偏紧的货币政策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汽车业是机遇还是挑战?
■ 下半年有望稳中渐松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我们已经感到货币政策趋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刘元春向记者表示。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货币政策的收紧将贯穿今年上半年,这是因为货币政策调整对通胀的抑制作用,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今年上半年国内将呈现货币政策紧缩与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并存的状态。”殷醒民说。
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走向,殷醒民判断,受银根紧缩等因素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比会放缓。因此,在今年二季度末或者三季度初,货币政策将可能转向。到今年下半年,通胀的压力会随着上半年收紧的货币政策效应有所减小,货币政策有望从紧缩转回相对宽松。
■ 货币政策趋紧波及制造业
根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的调查,目前,旗下70%的会员企业因货币政策的趋紧面临贷款难的困境。
“货币政策调整的目的是抑制通胀,不是解决某个产业的问题,但客观上会影响制造类企业。”殷醒民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认为,货币政策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货币政策趋紧,使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去年全年信贷总量突破7.5万亿元,今年货币政策收紧,贷款总量会收缩,预计控制在7万亿元左右。对制造业来说,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第二,在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从去年年底到目前已加息三次,预计今年内还会有两到三次加息,融资成本的提高将加大企业压力。
对此,刘元春也表示,目前收紧的货币政策使贷款总量收缩,利率上调,对制造类企业尤其是利润较薄的企业会产生一定压力。
“趋紧的货币政策会给制造类企业带来两难处境。首先,通胀压力会拉高原材料价格,企业需要通过增加原材料库存的方法抵御通胀,这就需要占用一部分资金。其次,趋紧的货币政策使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如果通胀率达到高点后往下走,库存大的企业又会受到资金流动性限制。”殷醒民分析。
货币政策趋紧对制造业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刘元春认为,换个角度看,目前对房地产贷款的收紧,有利于一部分投资和资金向实体产业转移。
■ 间接促汽车业转型升级
与其他制造类企业一样,汽车企业也身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尤其对正处于产能扩张期的企业来说,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压力会更大。
“十二五”期间,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要务。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之间会是冲突、还是促进?
刘元春认为,从表面上看,紧缩的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会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作为制造业代表的汽车行业有扩张需求,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产能落后问题,转型升级比较迫切,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殷醒民认为,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动力是市场导向,所以货币政策不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业。“在货币政策趋紧的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可通过加强‘银企合作’的方式,通过合作增强本土企业的融资能力。”殷醒民说。
“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将间接促进汽车产业以及制造类企业的兼并重组。”张明说。他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紧缩将会持续,对制造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会因此滑向生死边缘。目前的货币政策,为加快行业内兼并重组步伐营造了环境,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种促进。
“货币政策趋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的财政政策仍是积极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因此,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制造业企业会有新机遇。符合发展方向的、可持续的、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环境中将受到格外重视。比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投入在加大,央行、银监会也会通过信贷支持这一产业发展。”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