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第一次去修车是在他买回新车还没到一个月的时候,他偶然间发现车门中缝的车漆爆裂、生锈并开始向车门内侧蔓延,结果被4S店“荣幸”的告知,他成为全国第一例出现这种问题的车主。此后,张先生开始了三天两头跑4S店的痛苦经历:首保前因排气管撞击底盘而屡次修理;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发现车内音响彻底失效,检查才发现音响线路被腐蚀;在拆音响的过程中,又发现四个车门内部全部严重锈蚀。
■ 业内人士呼唤汽车“三包”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飞速增长,有关汽车质量的投诉也在攀升。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0年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是汽车,投诉案件达到1.4万余起,同比上升51.1%,创历史新高。“质量和安全问题占到近七成,包括发动机漏油、变速器故障、有害气体超标等多方面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说。但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汽车“三包”规定,如果车辆在质保期内出现质量问题,通常只能按照企业在售后服务手册中的质量承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只有维修和更换零部件。因此业界对汽车“三包”出台的呼声渐高,“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汽车‘三包’政策,降低检测鉴定门槛,减少检测当中投诉难的问题。”董祝礼反复向记者强调,“消费者现在急需汽车‘三包’。”
对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处处长谢鹏鸿作出回应:“汽车‘三包’条例正在等待国务院审批。如果顺利,将在今年上半年左右出台。”据他介绍,新的汽车“三包”条例与2005年前出台的“三包”规定草案有较大变化,将由之前的部门规章上升为国务院条例。届时,其法律效力和管理权限都将大幅提升。“相关部门都要根据新‘三包’条例进行规章制度的调整。”谢鹏鸿说。
■ “三包”不是维权“必需品”
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尽快出台汽车“三包”政策,但在我国目前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法规体系中,汽车“三包”真的如此重要吗?
事实上,国内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保修条款,对整车和零部件包修做出了详细规定,4S店也严格依照此类条款对有问题的产品进行维修。以张先生的遭遇为例,他的问题车辆所产生的所有维修及更换零部件费用,都因在质保期内得到免费维修与更换,张先生没有为车的问题花费一分钱。一般而言,企业只是对车辆的一些易损件如玻璃、灯泡、雨刮、刹车片等消耗品不承担质量担保责任。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汽车“三包”,国内汽车企业也都在执行担保期内对零部件包修或包换的政策,只是这些政策与传统日用消费品的整体包换有所不同。
既然三包中的两包汽车企业都在执行,那在汽车三包规定出台后,消费者是否就能像购买日用品一样无条件退车或换车?实际情况是,目前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要走国税、地税、保险等多道程序,少了哪道程序都不能上路,就算是汽车企业同意退车或换车,如何将已缴纳的各种税费退还和重新登记也是难题。而且在目前的投诉中,很多质量问题都是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并非产品瑕疵。目前,针对汽车企业产品的普遍性质量问题,我国已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完全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如果再实行“三包”,可能会出现很多恶性退换货的情况。“‘三包’是掩盖产品问题的手段,与召回制度相比是一种倒退。”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说。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汽车行业监管部门也没有过多指望汽车“三包”能促进汽车产品质量的提升,而是更多希望汽车企业能够作出自我承诺。“我们提倡负责任的汽车企业及时向社会公开产品瑕疵信息,让消费者尽早知道自身车辆存在的问题,以便迅速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善一大批汽车的质量问题,汽车质量投诉以及消费者和企业的纠纷将大大减少,同时也减轻了政府主管部门的调节压力。”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吴友生说。
不妨更理性地对待汽车“三包”的出台,在举证难、鉴定机构缺失、配套法规和相关标准缺位等实施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汽车“三包”不会成为提升质量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