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1年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9.81万辆和152.9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39%和16.17%。其中1月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107.91万辆,同比增长14.67%,环比增长16.50%,分别比乘用车销售增速低1.5和0.34个百分点。1.6-2.0升排量的乘用车销售30.18万辆,同比增长25.69%,环比增长21.49%。
而1月轿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4.9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2.69%,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下降1.43个百分点和2.03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22.18万辆、20.83万辆、16.38万辆、8.47万辆和4.1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0.72%、19.46%、15.30%、7.91%和3.92%,与上月相比,德系和美系占有率分别提升2.04个百分点和2.11个百分点,市场表现较好。
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70.3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6.01%,环比和同比市场占有率分别下滑1.15个百分点、2.99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销售27.31万辆、22.88万辆、17.06万辆、11.12万辆和4.19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7.86%、14.96%、11.16%、7.27%和2.74%,与上月相比,德系和美系占有率有所增长。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购置税减免优惠政策以及汽车下乡等刺激政策的退出,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体现在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增速弱于大市,而1.6-2.0升排量的乘用车增幅快于整体市场表现。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仅仅只是由于刺激政策退出所导致的。
的确,刺激政策的退出对自主品牌的影响较明显,和合资品牌相比较,自主品牌车企大多布局于1.6L以下的产品战线,因此受到的冲击相对而言更加直接。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可以得出,2011年1月1.6L及以下排量车型的市场占有率约为70.58%。相比较2010年全年68.77%的权重抑或是2010年11月、12月超70%的市场份额,我们可以看到,虽然1月增速弱于大市,但是目前1.6L及以下排量车型市场份额是稳定甚至有小幅增加的。
在自主品牌固有优势市场总体份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份额下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10年合资品牌产品线下延战略取得了成效,而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受到侵袭。
在过去的产品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在面对国内市场增速放缓以及合资品牌产品线下延两大不利因素的挤压下,自主品牌应当扎实做好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守好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虽然仅凭借2011年开年第一个月的数据并不能断言接下来自主品牌的状况,不过我们认为如果自主品牌还不能够沉下心来做产品,那么其市场地位将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