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2011,上海车展放大世界汽车真相
发布时间:2011-04-25 12:27:16

    4月21日,以“创新·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车展开幕。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与1100多辆展车一起,构成了上海车展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参展阵容。跨国公司与我国自主品牌企业以各自不同的精彩,描绘着世界汽车业的风起云涌。

  与我国往届大型车展相比,本届上海车展,跨国公司的参与热情、投入力度更大,针对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在车展上显得尤为清晰;我国自主整车与零部件企业显得更加自信,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当中,无论是参展企业数量还是产品技术水平,都超过往届。

  尽管从展台面积和参车规模看,国内外汽车企业分不出高下,但深入探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我国自主品牌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明显,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的缺失,在车展这面镜子前暴露无遗。

  ■  跨国公司拿出“真枪实弹”

  4月19日,是上海车展的媒体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5馆,众多媒体记者围着首次在中国亮相的西亚特品牌汽车仔细观看。大众欲借这个中国消费者还比较陌生的品牌,进一步深入小型车市场。此次亮相的西亚特Lion和Ibiza,正是此前传言将在中国生产的首批车型。

  与西亚特品牌车型相似,在本届上海车展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此次带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新车型,且都计划引进中国销售或在中国本土生产,诸如往届大型车展上跨国公司以概念车和国外即将淘汰车型“撑门面”的情况已经基本消失。本届上海车展,是跨国公司展示概念车最少的一届,更是国外最新车型和先进技术展示最集中的一届。这充分证明,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面前,跨国公司已经做好了融入中国、踏实做事的准备。针对中国需求量巨大的小型车市场,各大跨国公司都拿出经典、重磅车型,如奥迪A1、菲亚特500、雪铁龙DS3等。显然,跨国公司已经准备好并开始行动。 

  商用车和零部件领域的情况也是如  此。欧洲所有知名商用车品牌和美国商用车巨头纳威司达的亮相,成为本届上海车展的一大看点。奔驰、沃尔沃、曼、雷诺、依维柯、斯堪尼亚、达夫悉数到场,令专业观众都颇感意外。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到,欧美商用车巨头比以往更加看重中国市场。2010年,我国重卡产量超过100万辆,占到全世界重卡产量的50%。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跨国商用车企业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分享我国卡车市场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

  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参展状况更令人震撼。在去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参展的主流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足10家(不包括轮胎企业)。但短短不到1年时间,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参展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在参展规模上,而且在展示的产品、技术上,都大大超越以往。无论是美国天合汽车集团(TRW)的认知型安全系统、博格华纳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还是博世的混合动力与电动车整体解决方案,都显示出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本届车展的高度重视。通过车展可以看到,跨国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实力远在我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之上,凸显出在我国市场中,汽车零部件作为我国汽车工业产业基础,已经逐渐向外资转移。

  如果说以前是我国汽车工业产业基础向外资转移的量变过程,那么以今年上海车展为标志,这个量变过程已完成了向质变的转化。
 

    自主车企面临更大挑战

  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我国自主整车与核心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乱与慢,显现得尤为突出。

  从上海车展参展情况看,自主车企的表现不可谓不积极,在展示规模、展台设计等方面阵势庞大,有的企业比跨国公司更加吸引眼球。以吉利和奇瑞为例,吉利此次按全球鹰、帝豪、英伦三大子品牌展示,整车包括全球鹰10款、帝豪9款、英伦9款,还展出了10件动力总成及3款自动变速器,参展面积达3000平方米,参展规模、参展车型数量都居此次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之最。此次,奇瑞带来了26款整车、5大动力总成和1款四驱系统,数量超过多家外企和合资企业。

  然而,自主品牌企业与跨国公司真正要比拼的不是场面的大小,而应是技术实力。面对跨国公司的凌厉攻势,自主企业似乎有些吃力。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落后的状况没有改变,高技术含量的动力总成少之又少。在战略层面上,大集团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并不清晰。从当前看,大汽车集团多通过资本运作购买核心技术,用于发展自主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车展并未看出大集团发布系统、有步骤的自主战略。相比之下,大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仍比自主品牌强势。与此同时,很多大集团下的合资企业开始高喊“造自主”的口号,抢占自主品牌汽车市场。

  究竟应该怎样定位自主品牌,如何做大自主品牌,是大集团需要深入思考的。总之,从车展上展示的产品看,我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发展已经掉队,战略思路的混乱和滞后超乎想象。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对国内外技术差距有着清醒认识,并显示出充足的信心。

  自主汽车零部件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本届上海车展上,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局促的展台布置,附加值极低的机加工产品,车身电子控制类产品技术的空心化,让人禁不住为自主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前景担忧。自主汽车零部件在跨国企业挤压下求生存,不是今天才有的。令人遗憾的是,在车展上,我们不但没有看到我国汽车零部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反而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越拉越大。

  真相,往往能醍醐灌顶。2011年上海国际车展,将我国自主整车和零部件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完全暴露出来。在真相面前,最重要的是找准差距,努力追赶。惟如此,我国自主品牌整车和零部件才不会在竞争中落在队尾,才有能力向汽车强国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