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所谓路线之争或者模式之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此前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究竟是以混合动力为主还是以纯电动为主,日前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已经有明确的描述:“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此目前争论的热点转向集中在电池模式上——换电模式抑或充电模式。
目前业界关于这两种模式各执一词,而且双方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支持换电模式的企业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普天海油、奇瑞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等;而支持充电模式的基本上是国内大部分整车制造商。
综合各方信息可知,整车厂不看好换电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整车厂多采用在传统汽车上进行搭载设计的电动汽车,电池一般都会安装在车身底盘,本来就空间狭小再加上电池标准不统一,这使得换电池很难;第二,安装在汽车上的电池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整车厂认为这点目前具有一定难度;第三,整车厂认为,如果要大力推广换电模式,必须要建立在提高电池密度的基础上,否则消费者更换电池很不方便。因此整车厂认为,换电模式最有可能实现的途径是一些底盘高、空间大的车型,或者统一管理的出租车。
而对于这三点,支持换电模式的企业则认为是有解决之道的。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传统产品平台上改装生产的电动轿车,这种结构的确很难适应换电模式。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将 来批量化生产的电动轿车,必须进行全新设计;在电池散热方面,可以采取孔槽结构来解决,该业内人士认为这项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在电池密度方面,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在标准电池舱不变的情况下,电池容量会逐步增加,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会延长。
相应的,支持换电模式的企业也认为充电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快充模式可能会对电池的质量和寿命产生影响;由于汽车销售时包括了电池,因此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影响推广效果等等。
综合上述各方说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无论哪一种电池模式,显然是各有优劣的。例如换电模式需要整车厂、电池企业和电网三方合作,统一标准才能顺利实施,充电模式也面临充电插孔需要统一标准的问题;换电模式下电池工作温度稳定的问题,同样在充电模式下也会出现,因此从目前所有的信息来看,虽然我们认为换电模式可能更加方便,但是不能说那一种模式能够完全取代另一种模式。
而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模式,显然是基于自身的条件做出的选择。例如有整车企业就表示,所以两种模式之争,某种层面上也是对电池业务的争夺。我们认为不同企业做出不同的选择,是十分正常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多样化的市场,一种模式并不见得能够完全解决所有需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电动汽车的推广十分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个时候基础设施建设偏向哪种模式,很可能就会对那种模式的推广或者是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能源提供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倾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前有消息称,美国的电池换电站公司Better Place已与南方电网就换电模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协议,南方电网和Better Place目前正在考虑建立一个以可替换电池、网络运营为基础的商业合作模式,目前南方电网的服务区域覆盖南方的5个省、100万平方公里及2.3亿人。据该公司和广州签订的意向书,广州将鼓励广汽及其他汽车厂商制造可替换电池的电动车。同时广州还将推动公共交通及私营交通(例如出租车)中电动汽车的发展。
从这样的趋势来看,如果国家层面没有明确指出鼓励或者支持哪种电池模式,很可能未来的电池模式将依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把新能源汽车视为在城市范围内代步的交通工具,这样的模式并不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但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地方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