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车企投入新能源汽车力度不足
发布时间:2011-06-22 10:40:49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相比于传统汽油车貌似只有动力系统不同,但专家多次指出,由于涉及使用方式、应用材料、能源补给方式等领域的彻底改变,电动车对于汽车业来说不啻于一场技术革命。但在这场革命中,相比于政府的“热情”补贴,车企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热情不高。
 
  据工信部公布的《2010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2010年,以上车型年产量为7181辆车,平均每款车型产量不到40辆。
 
  一项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大型汽车集团通过增发、IPO等融资超过250亿元,但并无一家车企计划将融资所得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项目。其背后原因在于,车企目前都背负着做大产销规模的巨大压力,目前新能源车发展条件并不成熟,短期看不到盈利前景,因此都不愿意大力投入。
 
  类似上汽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其盈利情况在2010年创新高,现金流也较为充裕,并且还有百亿融资,按理说可以大力投入资金搞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但由于看不到商业前景,只会边投入边观察,重点还在燃油车上。
 
  长安汽车曾经大力研发新能源车,不过其2009年推出的一款混合动力M PV产品杰勋H EV,尽管顶着中国首款自主研发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国家“863计划”重大汽车专项等众多光环,但由于上市后市场反应冷淡,去年即被迫停产。
 
  国内电动车领军企业比亚迪早在2008年底就开始推介其双模混合动力车F3D M,但多年来销量仅有365辆;去年6月,国家明确在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补贴试点后,比亚迪亦没有大力提升电动车产能,今年深圳等地出现了F3DM缺货的情景。
 
  一些企业则抱怨,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和细则未能落地,使得他们不敢大力投入。上海中科力帆总经理陈晓海就曾表示,车企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主要障碍是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敢过多进行研发和投资,毕竟企业所承受的财力有限。
 
  他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不够清晰,没有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以足够引导,且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尚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