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在酝酿出台的由多部位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中,已将“十二五”电动车产业化目标由50万辆下调至25万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日前在一个名为“2011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的大型论坛上接受媒体采访时首度披露,“十二五”规划电动车年产量25万辆,仅占届时国内汽车总产量的1%。据了解,2015年产销25万辆电动汽车的“新规划”,与政府和国内主流企业此前提出的2015年产销5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目标相距甚远。这一点(2015年实现电动车50万辆产业化规模)在国家电网等央企筹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整体规划中也得到了映证。2010年4月,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牵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十家大型汽车企业联合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T10(TOP10)就曾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应用要达到50万辆以上。根据中汽协相关人士的说法,当时各大政府主管部门普遍认可这一目标的设定。从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的效果来看,电动汽车产业化仍面临多重瓶颈,“十二五”目标缩水也是基于现实考量。阻碍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几大难题,如电池技术水平、充电站配套、财政补贴政策和消费者对电动车固有观念,迄今并没有实质性突破。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透露,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仅只有1万辆左右,其中属于私人购买的更是只有可怜的几百辆。2010年用到个人购买新能源车的补贴金额还不足1亿元,这与当初计划拨出的50亿元专项资金相比,还不足总额的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