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采购领域有三项标志性举措,分别是:2月21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实施,7月1日财政部通知停止执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以及5月4日国务院要求中央各部门公开包括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在内的“三公”费用。
看似只有第一个举措与公务车采购有直接关系,实际上这三项举措都将对我国未来公务车采购产生深远影响,公务车市场的竞争也随之出现新特点。
■ 三大举措推动公务车改革提速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简称新《公务车办法》)被媒体喻为“史上最严”公务车改革办法。与老规定相比,新《公务车办法》有两个主要修订内容,一是对使用公务车的人数进行了限制,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每20人不超过1辆。这意味着公务车总量比以往有所缩减。二是对配备标准提出新要求,“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L(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其中机要通信用车配备排气量1.6L(含)以下、价格12万元以内的轿车。”与老标准相比,新采购标准排量从2.0L下调至1.8L,价格也从最高25万元下调至最高18万元。
再看7月1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停止执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这个通知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多关注,但它对公务车采购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2007年,财政部为鼓励政府部门优先采购自主品牌产品,出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一些合资企业随即提出,这个规定有损公平竞争环境。此次停止执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意味着合资汽车企业的产品可与自主品牌产品自由竞争,这对曾是政府采购鼓励对象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第三项举措是国务院5月4日要求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费用。截至7月20日,50多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去年的“三公”费用,其中一些部门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之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如,水利部去年“三公”财政拨款决算1.2亿元,其中公车费用近亿元,占比83.13%;交通部去年“三公”费用支出10454.99万元,公车费用8256.08万元,占比79%。根据水利部的公告,去年公车费支出中占最大比重的是车辆运行维护费。随着“三公”费用受到公众监督,公车维护费过高将使部分机关面临巨大压力。更加节能、维护成本较低的车型,会逐渐受政府采购青睐。
■ 公务车将呈现“家庭化”趋势
在政府采购三大标志性举措出台后,政府采购市场竞争可能出现三大变化,这三个变化将使政府采购市场与家庭用车市场更加相似,可以推断,公务车将呈现“家庭化”趋势。
第一,高性价比的B级车将受到公务车采购青睐,这与家庭用车的选择标准更加接近。传统公务车市场的一些主力品牌由于没有1.8L车型而与政府采购失之交臂,比如被称为“日系三强”的雅阁、凯美瑞、天籁,以及雪铁龙C5、标致508、蒙迪欧-致胜、新索纳塔等,这些车型最低排量均为2.0L,不符合采购标准。一些合资品牌B级车虽排量达标,但价格“超标”,如迈腾、新帕萨特等。新《公务车办法》使高性价比的自主品牌B级车占更多优势,荣威750、骏捷、比亚迪F6、奇瑞A3等车型有望更多分享公务车采购这块蛋糕。近日,广汽传祺、奔腾B70等车型纷纷酝酿展开“换芯”行动,增加1.8L车型,进军公务车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
第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停止实施,将给政府采购的A级车市场带来更大竞争,这也与家庭用车市场的情况十分类似。英朗、景程、卡罗拉、思域、锋范、天语、速腾、福克斯、悦动等合资品牌车型很可能成为政府采购的“新热门”。长城、江淮、长安等都表示要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因此,在A级车政府采购领域,很可能出现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产品的“胶着战”。
第三,随着“三公”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将加大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的采购比例。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自主品牌微客、SUV入选可能性增大。节能、维修成本低、维修便捷将成为重要竞争力,拥有这些优势的产品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