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日系、德系等合资品牌车型的降价潮来得有些“凶猛”,让利几万元的不在少数。相比之下,自主品牌车型优惠幅度却显得比较“收敛”,有部分仍在万元上下,但绝大部分车型基本维持在几千元左右。而且有的自主品牌经销商表示目前让利已经见底,预计8月份的优惠幅度不会太大,基本上维持在7月份的水平。
但是根据中汽协此前公布的上半年销量数据,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胜算并不大。奇瑞全年计划为80万辆,前6个月销量29.26万辆,仅实现全年进度的36.6%;比亚迪全年计划57万-60万辆,前6个月销量23.24万辆,按全年57万的最低目标,完成全年进度也只有40.8%;吉利全年计划49万辆,前6个月销量为21.55万辆,只完成了全年进度的44%。
在合资品牌价格下压以及库存压力下,自主品牌想不下调价格很难。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未来仅依靠价格战来保证销量的做法将越来越不“划算”。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这种优势减弱表现为合资品牌车型成本下降,以及自主品牌车型成本上升。
由于许多合资公司产品零部件的通用性较强,总产量提升带来零部件采购量增大,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降低。此外,跨国公司车型中采用的电子配置相对较多,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电子配置的成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呈明显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自主品牌企业单一车型销量偏低,只有依靠多投放产品共同抢占市场,但由于很多车型采用逆向开发,导致不同车型间零部件的通用性不强,难以凭借产量提升摊薄成本。而且,自主品牌车型以低端车型为主,其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占了相当大的部分。随着这几部分的成本不断上涨,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被进一步挤压。
徐长明还表示,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现阶段还有一个挑战是综合使用费用的上升。首先各大城市推出的治堵手段以及油价的上涨使得车辆的使用成本提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成本较敏感的低端车型消费者。其次,未来技术法规、标准的提升,对自主品牌企业的不利影响将大大超过合资企业。这是因为对合资企业来讲,由于发达国家一般实施较高的法规标准,企业大都已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实施难度和成本增加幅度都不会太大,自主品牌企业则面临技术门槛与成本增加两方面的考验。
前几年市场增幅明显的时候,不少自主品牌车企选择迅速扩张,大量推出新的车型和新的品牌实施品牌向上走战略,并且建设大量的新工厂。如果市场能够继续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态势且市场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那么这样的投资或许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市场增速放缓且合资车企纷纷推出自主车型、将渠道向二三线市场下沉,再加上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市场环境和格局快速发生了变化,这也意味着自主品牌原来的战略必须发生改变。其实这样的变化早在2010年就有端倪,但是当时市场环境还比较好,所以被忽视了。目前已经有一些自主品牌车企看到了这样的变化,开始收缩战线,放缓高端车型推出的频率,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紧凑型车上,以稳固原有的市场。同时增加在核心零部件上的投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力度,以增加新的市场空间。这些措施或许能够使得一些自主品牌车企熬过目前的难关,而尚未找到合适路径的自主品牌,或许面临洗牌的危机。现阶段自主品牌车企的投资或许应该更加谨慎,因为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或许资金的回流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一旦出现了资金流的断裂,那么对于融资能力并不强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讲,无异于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