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份额下滑、企业危机不断的情况下,真正考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时刻已经来临。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7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7.80万辆,环比下降21.03%,同比增长3.20%,占轿车销售总量24.59%,占有率较上月下降3.5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
与行业特征相一致的是,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似乎也陷入困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还有机会吗?突围之路怎么走?
■ 内外形势告急
针对前7个月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表现低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认为,这是汽车行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说明标准法规、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汽车的要求更高了。
市场变化是暂时的,自主品牌汽车未来面临的环境、资源挑战更大。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认为,我国节能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与全球技术进步紧密相关,如果2020年我国推出一个非常高的机动车平均燃油标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能不能满足、能不能适应很难说,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还要面对多年来被市场繁荣掩盖、而今全面显现的“顽疾”,包括自主品牌汽车综合竞争力弱,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等。
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认为,我国搞自主品牌汽车起步晚了,现在还搞合资更不应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只有真正从质量、管理水平等各方面与欧洲、日本、美国等汽车发达国家平起平坐,谈“全球新车销量第一”才有意义。
■ 期待政策转向
从《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汽车消费到部分城市通过摇号限购汽车,短短两年多,我国汽车产业似乎坐上了政策的“过山车”。去年底,北京率先采取限购措施,今年贵阳效仿实施了限购方案,对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造成了不小冲击。
陈祖涛表示对限购政策“很有意见”。他认为,拥堵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汽车本身的问题,而是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综合问题。现在限购,是把问题集中在汽车上了。
“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最近有下降的趋势,不应该长时间持续下去。除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自身要努力发展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少不应阻碍其发展。”陈祖涛对本报记者说。他建议,在制定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多听取一些专家、学者及企业的意见,考虑到对自主品牌汽车的各种影响。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呼吁,在自主品牌汽车遇到困难时,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保护措施,给予适度的支持,不要一谈支持就顾虑重重。“过去欧美发展汽车工业,近年来日韩汽车工业的强大,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70%的轿车市场被合资品牌、国外品牌占据的情况下,要让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起来与之抗衡,没有保护措施根本不行。”他说。
■ 自主车企仍有机会
自主品牌汽车虽然在上半年遭遇销售困难,但仍有亮点。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说,有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表现不错,比如长城汽车;还有些企业在出口方面作出了成绩。他认为,在市场增速趋于正常的情况下,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或将迎来机会。
“首先,有利于企业下决心提高技术水平,提升竞争力。其次,有利于汽车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何光远说。
陈祖涛认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实现“突围”,需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要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合资公司当初在中国之所以迅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中国大量专业精英。我国现在才开始培养人才已经落后了,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人才放在第一位,还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二是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研发。相关数据显示,很多跨国公司用于新产品研发的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5%,有些企业甚至超过8%。我国企业更注重扩大产能,增加产量。
三是要有先进的设备。目前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一些生产线达不到现代化高科技的要求。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讲,可以一边引进设备,一边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改造,进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