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再次见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一年来,他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人也消瘦了不少,却显得更加神清气爽。在9月3日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徐留平不设问题禁区,即使问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临困境这类比较“敏感”的问题,他也正面回答。面对当前一些自主品牌唱衰论,他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越困难,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越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二是对科技创新要有重点地投入;三是汽车产业发展要避免高铁速度。
■ 越困难
■ 越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从1867年奔驰发明汽车开始,到发动机技术、转向、轮胎等一系列技术革新,汽车产业能够蓬勃发展一百多年,成为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主要的驱动力在于技术革新。
徐留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汽车产业下一步的发展,仍然由技术驱动,越困难,越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随着企业品牌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汽车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做一些事情,可能使市场表现更好一些,但最终还会回归到本质上来,避不开技术问题。”徐留平表示。
近年来,长安汽车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如今已经形成了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多个研发基地,依托全球技术资源提高长安汽车的技术水平。长安汽车今年上半年轿车板块成绩不错,就得益于他们持续不断的科技投入。“长安汽车每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在技术领域、产品领域是投入较大的企业。”徐留平表示。
然而,作为上市公司和央企,长安汽车要向股东、出资人等各方汇报业绩,这样当期的绩效和未来长期发展就产生了矛盾。科技创新投入和当期财务表现此消彼长,当期研发投入十亿元,当期利润就会被削减十亿元。
“一定要坚持科研先行,深度超前。”徐留平明确表示,“干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必须要有雄心,要有战略眼光,如果仅看企业一年两年的发展肯定不行,要把科技创新、技术方面的投入作为汽车业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没有这个前提,谈不上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长安汽车将战略发展重心转向更注重产品技术等的科技创新,投入资金将不断增加。
■ 每个阶段
■ 企业都应有不同的投入重点
进入市场调整期,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基础研发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如果要全面投入基础研究、产品研究、关键技术开发等,牵涉面非常广,所需要的资金、人力资源非常多。对此,徐留平的解决之道是“抓住重点”。
徐留平认为,企业应该把业务分类,哪些业务是获取利润的,哪些业务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在不同阶段,各种业务研发的投入应该是不一样的。目前长安汽车把自主品牌轿车作为长期培养的业务板块,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毫不吝啬。
此外,长安汽车还积极在生产、销售环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研发的成果有产品和渠道的支撑,并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既面临技术投入问题,又面临技术投入以后产品什么时候出来的问题。我的体会是要坚持技术为本、产品为先。”徐留平说。
■ 产业发展 要警惕“高铁速度”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一度出现“大干快上”的现象,对此,徐留平说:“汽车产业的发展要警惕‘高铁速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可以,但大跃进不可取。汽车产业既有传统产业的特点,又是一个很时尚的、很新型的行业,需要很多新技术。在这些技术运用过程中,必须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行。”
在当前我国汽车市场新一轮的调整中,徐留平敏锐地感觉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创新能力之间要实现一种平衡。“比如说企业在未来十年内都要保持一定的研发强度,不能今天就一次性把未来十年的投入都做了,这是自杀行为。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应有放眼十年、抓住五年、立足两三年的投入理念,这样能使企业的发展节奏均衡,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徐留平表示。
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免遇到市场波动和起伏的挑战。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徐留平坚信,坚持科技创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能够摆脱困境,迎来新一个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