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技术引进、授权生产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汽车装备制造工业。目前,岛内共有9家汽车生产企业,在市面上销售的车型大约有50种。
■ 市场规模小是台湾最大的特点
台湾汽车市场规模很小,新车销售量最高的一年也只有57.5万辆,2009年和2010年的销量分别为23.4万辆和25.3万辆。前5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8%。其中,国瑞汽车(编者注:该公司是日本丰田、日野与和泰汽车等公司合资成立的企业)最近几年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从2006年起,其占有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最高的一年达到39.4%。
排在国瑞汽车之后的,是台湾中华汽车,近几年的市占率在20%左右浮动。排在第三位的是裕隆汽车,它与中华汽车同属裕隆集团,去年的占有率是18.8%。第四、五名是福特六和汽车和台湾本田,前者是美国福特公司持股99%的合资企业,后者是本田的全资子公司。
1994年,台湾地区汽车销量达到历史峰值,为57.5万辆。随后一路下滑,至2008年跌至最低点,全年销量仅为18.67万辆,随后又逐年反弹。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经济形势的起伏。在(*该人已被收押*)执政的那些年,经济形势差,大家根本没心情买车。2008年的新车销售量只有18万余辆。自从马英九当选后,两岸交流合作增多,经济形势稳定并转好,大家买新车的兴致又提高了一些。
第二是大量产业转移到了大陆。在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密切,大量台湾人长期居住在大陆。据台湾媒体统计,大概有200万人在大陆生活。这些人都是买车的中坚力量,他们都到了大陆,台湾新车量不可避免地减少了。
第三点是台湾老龄化的情形很严重。现在新的年轻人既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小孩,所以小孩越来越少。小孩少了,年轻人就想不起买新车,而老年人买一辆车就用到底,所以新车的销售也受到影响。
台湾汽车市场的这些特点,造就了台湾汽车产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地区的特色。
■ 恶劣环境练出厂商精细生产能力
在这个极小的市场里,却有9家汽车公司生产50多种车型,市场条件可谓恶劣。不过,这也让主要汽车企业都锻炼出少量、多样,混线、高效率生产的本领。
在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作者就曾提及台湾裕隆集团旗下的中华汽车所具备的少量、多样、混线、高效率的生产能力,在全世界的汽车产业里面也是名列前茅。
例如台湾中华汽车的杨梅工厂,占地面积为20.1万平方米,负责冲压、涂装、车身制造及轿车、休旅车和商用车的组装。该工厂的一条生产线要生产4个不同车型。在这样的条件下,台湾中华汽车经过努力于2007年获得了由日本设备维护协会(JIPM)颁发的“全员生产管理特别赏”,是全世界第13家获得该认定的企业。
不仅是整车企业,台湾的零部件企业也有这种能力。因为市场规模不大,所以零部件厂商就必须要具备同时供应零部件给不同整车厂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这些零部件企业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在世界上同类型的工厂里,台湾零部件企业的品质、成本控制都是名列前茅的。
■ 产品品质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
台湾汽车产业的国际化之路是从两个不同途径开始的。一个是借助合资公司外方母公司的渠道,另一个是开发售后市场。我们成功的关键,是产品品质过硬,能达到国际水平。
前面提到过,台湾汽车业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技术,获得外国公司授权制造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显然,在台湾开办合资企业的外国公司不会同意这些企业将产品外销到其他国家去抢它自己的市场。
于是我们去跟这些外国公司交涉,表示它们的技术转让没有到位,不符合台湾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如果要证明外国公司的技术已经到位,它必须要返销在台湾生产的相关零部件。
通过这个办法,台湾企业得以走向国际市场。当然,这些外国公司并不是为了要符合法律规定就无条件地回销台湾所生产的零部件,我们还是要经过严格品质的检查和认证才得以出口。
另一方面,在逐渐练就了汽车零部件制造、销售和服务能力后,有很多台湾制造商转而开发售后服务市场。因为在这部分外销市场上,企业受到限制比较少。
台湾造零部件主要销售目标国是美国、日本、德国这些主要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家。其中美国最重要,大概占到37%。
2006年的时候,零部件外销的产值就超过台湾本地新车销售产值。如果我们把它折合CKD数量的话,零部件外销相当于30万辆整车的生产。
我们零部件的质量好是外销成功的关键。大家都知道,日本市场是非常难以进入的,但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日本市场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