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合资自主变味 新能源车已成扩产捷径
发布时间:2011-10-31 00:00:00

    中国的合资自主发展形态,似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日前,华晨宝马宣布,将在合资公司中设立自主品牌并生产相关车型,而其自主品牌车型的主攻方向将是新能源车。而在此之前,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本田以及北京现代等企业,均表示其合资公司中自主品牌车型将是新能源车。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上述几家企业均有建设新工厂的需求,而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已然成了他们新工厂获得审批的重要武器。

电动成群

    据宝马(中国)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华晨宝马的自主品牌车型将利用宝马现有的新能源车技术。在产品方面,其自主品牌的首款产品很有可能是混合动力车型,而在未来,包括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等相关车型都将后续跟进。

    对于宝马而言,其仅仅是个“跟风者”而已。今年5月份,在工信部第225期新车产品目录上,一汽-大众的一款代号为“FV7002”全新品牌“开利”赫然在列。目前,“开利”已经被一汽-大众证实为其合资自主品牌,而工信部的新车目录中同样也显示,“开利”的首款产品将是一款纯电动轿车。

    一汽-大众公关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利”电动车是由一汽-大众采用大众先进的模块化技术进行自主开发的,“开利”电动车进入政府部门的新产品目录,说明一汽-大众已经具备了开发和生产电动车的能力和资质。

    而在今年9月份,上海大众一款编号为“SVW7007”的全新品牌“天越”,也出现在工信部的新车产品目录上,对此,上海大众方面也向记者证实,“天越”为上海大众的合资自主品牌,首款车型为电动车。

    此外,北京现代同样也在加快合资自主新能源车型的推出步伐。

    不久前,北京现代宣布将于年内正式启动合资自主品牌战略,并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开发方向。据记者从北京现代内部了解到,其自主品牌名称和车型将在今年11月底的广州国际车展上亮相,而首款车型则是在伊兰特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电动车……

    从此前的暗中抵触到如今的积极推进,外方对于在合资公司中建立合资自主新能源车型的态度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折中方案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新能源车战略才刚刚起步,由于价格相对高昂、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认知度低,再加上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极不完善等等因素,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至少在未来10年内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因此,合资企业推出合资自主新能源车的做法,短期内很难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而以追求利润为天性的企业为何纷纷逆市而动,这与目前中国的政策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明确提及两点:一是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二是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引导车企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此后,在合资公司中推出自主品牌和生产新能源车型这两条,逐渐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并在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合资企业新建工厂项目过程中发挥效力。“虽然没有在哪个具体政策中出现,但合资公司推出自主品牌以及生产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隐性要求,合资企业新建工厂都必须满足这一要求。”汽车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

    一汽-大众的“开利”品牌,就是上述不成文规定的产物。

    作为大众在中国实行南方战略的一部分,一汽-大众佛山工厂项目自2010年6月签约后,一直未能通过发改委的审批,主要原因就是大众未对在新工厂里推出自主品牌和生产新能源车这两条向中国政府作出承诺。

    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宣布一汽-大众将推出自主品牌;随后,首款车型为电动车的合资自主品牌“开利”便于5月份在工信部的新车产品目录里。扫清了政策障碍后,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于6月份顺利获得了审批。

    现在,无论是华晨宝马,还是北京现代,都在谋划建立新工厂:华晨宝马的沈阳第二工厂自2009年签约后,目前处于在建阶段;北京现代的顺义第三工厂于去年底奠基后,计划在明年完工并实现生产。新工厂要想获得生产资质,就必须要满足推出自主品牌以及新能源车的条件,而现在,这些“聪明”的企业都选择了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这一“一举两得”的方式,以便为将来新工厂的投产扫清障碍。

政策尴尬

    至此,宣布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似乎已经成了各合资企业实现新建工厂的捷径。对此,汽车业内知名评论人士张志勇表示:“合资企业何时能把新能源车量产还是个未知数,因此现在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已经成了应付政策以获得新工厂审批的武器。外资企业辛苦研发出来的新能源核心技术肯定也不会甘愿与中方共享,因此中方在与外资合作过程中学到的主要还是管理和创新思维,不能指望以此从根本上提升本土企业的新能源车研发水平。”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新能源车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以电动车为例,在一个电动车的电池单体中,正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这三样核心零部件几乎都靠进口。

    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也在近期的一次论坛上强调,搞新能源车一定要有技术的创新,而且要有原始的创新,毕竟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规划,不是权宜之计。

    的确,虽然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华晨宝马以及北京现代都表示要推出合资自主的新能源车,但这些车型究竟何时会推出,各方还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如是一来,合资企业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更像是一个口号,一个为了满足新建工厂获得审批条件的口号。

    当记者就此现象致电国家发改委时,一位官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仅表示:“在新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会对合资企业关于推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等问题做一些更为详尽 的要求和规划。”但新版的政策究竟何时出台依旧是个未知数。

    原本指望通过政策约束来实现新能源车技术共享,但目前来看,这一政策初衷似乎将很难实现。科技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一定会在政策层面上帮助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但仅靠国家政策是不够的,也不能指望从外资企业手里拿到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归根结底,本土企业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