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自主品牌面临的市占率下滑的处境,对于自主品牌汽车而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样的市场环境将成为自主品牌的“涡轮增压器”,增加自主品牌企业负重前行的动力。
2011年,自主品牌企业内外交困。车市整体增速下滑,让脆弱的自主品牌企业受伤更重,今年1至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95.28万辆,同比下降1.69%,占乘用车市场的42.12%,较去年同期下降3.27个百分点。而自主品牌企业内部,普遍面临产品更新换代和品牌提升的压力,还有部分企业人事和营销网络方面大幅调整,2011年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空前的困境。
虽然从销量数据表现差强人意,但是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一年的表现其实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纯自主品牌企业开始全面更新自己的产品,而且开始推出精品,上汽MG3、比亚迪S6与G6、奇瑞E5、中华H530等等新车型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认真造车的诚意。另外我们也看到,自主品牌企业们正在着手优化自己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为未来竞争积累胜利资本。
2012,肯定不是自主品牌的末日,而是希望之年,明年,将有更多的合资企业如东风本田、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日产等都将推出自主品牌产品,而奇瑞、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将在这一年基本完成历时多年的调整,开始展示自己这几年沉寂中的修炼成绩:拿出更好的产品、推出更好的服务……这些变化即使算不上脱胎换骨,至少也能让你耳目一新,或许能让你改变对自主品牌产品的看法,甚至最后还会钟情于它们。看看明年各自主品牌企业送上的新车菜单,你或许能看到它们的希望所在。而且,经过历练而变得更加成熟的自主品牌企业会更深层次地考虑自己的未来战略,不再紧盯销量而变得更长远的目光将有助于它们达成未来目标。自主品牌企业互相之间的竞争也将加速优胜劣汰,最终让自主品牌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但愿,2011年,自主品牌的磨难能让其褪去过去“黄金十年”中积累的浮躁之气,多一份认真的自主品牌企业,如果能弥补自己在产品、服务或者营销上的不足,2012年的绝地反击战就有成功的可能。
悲催的2011即将过去,2012,自主品牌压力或许会更大,但是希望也会更大……
面对压力自主品牌选择推出精品
不管是处于自愿还是被迫,自主品牌在2011年已经走上了一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路,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既然低价占量之路越走越窄,那么现在只能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努力提升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改走推出精品之路。这正是每家自主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老牌和大牌的纯自主企业更是如此。
声音
●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
自主品牌发育不足,产销量世界第一,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自主能力还是不足,大多数核心技术仍然被国际跨国公司垄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和深入检讨。
●华晨董事长 祁玉民
汽车界一定要反思,我们有没有品牌?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重视规模扩张,疏忽了品质的管理;二是汽车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第三,产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内资企业协调不够,产生了相互扼杀的恶性循环。
●比亚迪成都大区经理 邓科
G6和S6产品的推出让比亚迪实现了产品升级,两款车型对比亚迪现在的产品都有拉动。明年,比亚迪还将有新车型推出,在产品质量、营销网络质量上都会有所提升,相信明年的销量会比今年好。
●奇瑞汽车旗云事业部西南大区经理 周维敏
明年自主品牌压力依然会较大,合资品牌下探、节能补贴政策加严之后,自主品牌压力不小,可能会造成市场格局重新洗牌。今年,奇瑞旗云事业部完成厂家既定任务没问题。实际上一、二线城市依然是主力,三、四线城市虽然增幅大,但是总量相对较小。旗云的新产品推出也就顺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明年将会有新东方之子等新车上市。
●奇瑞汽车西南大区经理 刘军
明年自主品牌依然会比较艰难,但是自主品牌依然有很多机会存在,一级市场还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二、三级市场也正在迅速成长。另外,自主品牌依然是众多第一次购车者的理想选择,除了销量外,自主品牌可以加强对售后市场的开发,通过增值服务来提高盈利能力。
关键词 压力
压力陡增 不得不变
“我们暂时不会做自主品牌了,至少在它变得务实而且规范起来之前。”一家大型汽车集团的决策者在去年和今年年中分别关掉两家自主品牌4S店之后说:“希望市场压力,能让自主品牌车企业沉下心来。”这家大型汽车集团关掉自家仅有的两家自主品牌4S店的原因很简单,不仅不赚钱,还每天都往里面贴钱,与集团内的十多家合资品牌4S店比,账面实在惨不忍睹。
“产品竞争力弱、利润率低、质量不稳、客户抱怨大。”经营自主品牌短短一年多,这家车商就发现了自主品牌的许多问题,然后毅然决然亏本关店。
2011年,纯粹的自主品牌企业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可谓内忧外患。内部的品牌提升、产品升级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外部,是自己的“自留地”被合资品牌以及刚出现的合资自主品牌蚕食。合资产品的价格下压、合资自主的加入都加剧了自主品牌的内部竞争,这样的压力,让传统的自主企业必须有所改变方能应对。
过去高速增长掩盖下的种种问题,在车市增速放缓的时候慢慢显露出来,改变,成为自主品牌唯一的出路。
关键词 调整
稍慢一拍 被动迎战
其实,自主品牌企业也早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也在这几年着力进行改变,只是未曾料到,合资企业的下压攻势来得如此猛烈,而且市场也快速转冷,自己的动作还是稍微慢了一拍,因此陷入被动迎战的境地。
“比亚迪2009年就犯下错误,现在的裁员和调整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从今年起比亚迪进入调整年,这个调整一是优化管理团队和经销商网络,二是加强品牌设计。”在比亚迪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王传福向股东首次对外宣布比亚迪汽车策略失误。
奇瑞和吉利的战略调整相对较早,都是在2007年提出了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奇瑞总经理尹同跃表示:“奇瑞公司希望把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投入方面做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奇瑞强要强在筋骨,而不是外表。”
吉利汽车还提出了2011年 “两转两调”战略目标,意在利用“全球化战略”促进 “品质吉利”目标的实现,并由 “快速发展”调整为“稳健发展”。
自主品牌的复苏,也许要等到它们的战略调整真正完成并顺利达成目标才可实现。但愿,这一天的到来不算太晚。
关键词 新车
推出精品打造竞争力
好的产品正是自主品牌最稀缺的东西。虽然也有销量上万的车型,但是真正说得上有口皆碑的产品,几乎屈指可数。而如今,靠价格换销量的路又被合资品牌的低价位车型给堵住了。自主品牌要活下来并且想有所斩获,就必须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出来。
做一款新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至少得有三五年的工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自主品牌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备战工作,并且已经有了推出精品意识,所以,我们看到,2011年,虽然自主品牌新车不多,但是其产品竞争力却提升明显,从比亚迪S6、奇瑞E5、中华H530、长城腾翼C50、上汽MG3、上汽荣威W5等车型身上,我们都可以欣喜发现它们的进步。而且车企打造精品的态度也明显比原来积极得多。
2012年,自主品牌将实现集中升级换代。今年岁末及明年年初,自主品牌的瑞麒G3、长安逸动、风神A60、一汽欧朗、力帆新款520、新款荣威750等众多车型将接踵上市。
从以往空谈品牌,到现在沉下心来做产品,这是自主品牌今年表现出来的可喜一面。
合资自主品牌 拼的就是企业实力
尽管合资自主品牌从开始到现在,表现一直是不温不火,并没有达到最初预想的目标。但是,仍然有不少的企业前赴后继地推出更多的合资自主品牌。继广汽本田理念S1、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以后,昌河铃木在广州车展前夕也推出了其合资自主车型派喜。此外,东风日产以及北京现代也在今年推出了其合资自主车型。从各家车商透露的情况来看,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本田、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广汽丰田等都有合资自主品牌的计划,甚至连豪华车品牌宝马也计划加入合资自主行列。看来,合资自主的步伐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对于各个合资自主品牌来说,从车型技术平台到销售渠道、售后服务体系,合资自主车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的实力。
拿出好车 基本靠合资品牌
合资自主品牌是合资品牌的补充,合资品牌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沿用成熟的平台和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合资自主可以让价格进一步下探,用技术和价格的优势取得竞争的领先。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挪用老车型,而不进行自我的创新和改进,那么合资自主实际上是在走回头路,这样的结果不但车卖不好,反而会损害品牌形象。
在合资自主的路上,企业的想法其实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厂家推出自主合资只是为了规避政策而把合资自主作为一个跳板,推出合资自主纯粹是为了应付国家政策。而有的厂家则是将合资自主作为一项长期的规划,并且投入众多力量进行研发。不过不论何种想法,合资自主品牌现阶段虽屡有创新,但其竞争力仍主要依靠合资品牌。广汽本田理念S1沿用了本田长久以来的研发和生产体系,而宝骏630则沿用了凯越的平台,昌河铃木派喜则是引入了国外最新的铃木splash车型,这是铃木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一代战略车型,昌河铃木此次在国内没有使用铃木logo而采用合资自主的方式,也是希望依靠这款重量级小车开拓中国市场的新格局。
销售基本靠合资品牌多年的渠道
合资品牌多年的销售渠道也是合资自主的一大优势,从网点布局到售后服务,目前的合资自主品牌大部分都是和合资品牌车型放在同样的4S店在销售,目前来看,合资自主还是在靠合资品牌打天下。但是在将来他们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行走江湖。因此,如果真的要打造合资自主品牌,将合资自主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那么目前依靠合资品牌的销售渠道势必是权宜之计,将来必须要建立单独的4S店用于合资自主的销售和服务。
记者视线
现在的中国汽车产业,除了一些巨头集团的厮杀以外,不断涌现出更多的品牌尤其是合资自主品牌,参与到这场庞大的战争中来。试想,一个年销量近2000万辆的全球汽车第一市场,谁不想分一羹呢?
国外的汽车品牌是越来越少,而国内的品牌越来越多,其原因在于国内的汽车销量虽然是全球第一,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是一个不够成熟的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差异化是各种品牌成长的土壤。但是,和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发展规律一样,多品牌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最终只有少数的品牌能够存活。其他品牌要么消亡,要么被吞并。和战国时代不同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整合不会经历200年这么长的时间,而最终的结果也不会是只有一个品牌,而是几个汽车集团并存的局面。其实国外的汽车产业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现在,看看日美德韩这些国家,幸存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汽车集团。
目前的混战对于合资自主品牌来说其实更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励精图治,以消费者为核心,加强技术开发和营销,同样可以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