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乱象”态势
发布时间:2012-01-12 12:56:56

    近日,作为行业战略规划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再起波澜。在2011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透露最近国务院再次进行开会审议,《规划》还要再修改。该《规划》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却仍未出台,发展路线、产业补贴规模也一直成谜。由于《规划》迟迟未能出台,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均衡,呈现“乱象”态势。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主管部门未明。本来汽车产业就有多个“婆婆”,发改委、工信部等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责,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牵扯进了更多的政府部门。这一方面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各个部委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另一方面,多个部委参与也使得平衡各方利益的难度提高。例如近期的充换电模式之争,就是这种“多头管理”难以快速有效决策的体现。
    其次,缺乏相应的标准,使得部分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在“度”的把握上失衡。有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采取的是“先发制人”的策略,在国家标准推出之前,先做出自己的企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通过实现既定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国家政策的方向。虽然这种策略有可取之处,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很容易出现投入过度的情况,尤其是地方政府。而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投入太大,无论是企业研发还是政府的基础建设投入,因此有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截然相反,选择观望其他企业或地方政府的做法并等待国家相应的标准出台,一旦发现有成熟可行路径,想一步到位。这在没有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
    2011年,国内示范运行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在1万辆左右,其中私人用车仅为10%,远低于此前政府预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陈全世也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5年之前不会也不应该大力发展,在此期间,各方就应该踏踏实实做技术。
    此前业界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寄予厚望,尤其是对于纯电动汽车,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因此,这些年来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呈现很大的投机性,但是市场的表现证明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技术积累和运营经验上,都有很大的空白,因此新能源汽车并非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据了解,该《规划》草案自从2010年6月被曝光以来,“即将出台”、“被退回修订”、“年底一定出台”的消息不绝于耳。2011年夏天《规划》修订稿基本完成,然而在最后关头仍然没能通过审批。《规划》出台一波三折,除了凸显出最高决策机关的慎重外,“婆婆”众多也使得《规划》内容需要多方协调。
    因此,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在2011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在技术路线方面,主张国家战略层面的“上位”技术路线和企业产品层面的“下位”技术路线。其中,“上位”是指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一体化政策,促进交通工具能源供给多元互动化,道路车辆动力系统节能环保电动化,“研发、示范、提高”科学商品化和产业发展的协调化。“下位”则是指企业开发什么类型的产品,让其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综合成本和企业战略,以实用为导向自行选择。这种国家统筹、企业和市场选择的技术路线,同科技部以往将纯电驱动汽车作为主要战略的导向差异明显。而如果从政策制定层面开始冷静下来,不再简单地通过划定某种线路来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那么作为相关企业,也应当注意这个政策趋势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