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一条充满艰辛、挑战的汽车强国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展开。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规划意见》。《规划意见》为汽车强国路上的第一个5年设定了奋斗目标。总的来看,这些目标看似比较容易完成,实则对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和出口都是一个考验。
根据《规划意见》,“十二五”时期,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2800万~3000万辆。这个数字仅相当于国内主流汽车企业规划产能总和的一半,在各企业产能迅速扩张、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这个目标制定得相当理智,为调整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我国能否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关键看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表现。《规划意见》提到,“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0%”,这是我国汽车行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要想实现有一定困难。
要完成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行业必须完成调整的艰巨任务。从长远来看,调整也是我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规划意见》指出,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越来越快的同时,缺乏总体发展战略的问题也暴露得越来越突出。产业管理以应急性地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为主,没有清晰明确的国家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我国汽车行业面临的调整,不仅包括行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还包括行业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后者对今天的我国汽车工业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战略调整的基础应该是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地总结和反思。新世纪十年来,汽车行业组织、专家和企业家、媒体等,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全面总结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仅有民间的反思和总结是不够的,我国的政府主管部门也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体现在今后汽车行业的战略调整上。只有对自身的不足有全面的认识,未来的战略调整方向才能更明确。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汽车行业进行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基础,也是最大的难点。没有核心竞争力,就谈不上产品的技术升级、企业的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也难以摆脱主要以规模扩大为诉求的老路;“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以及出口等的目标也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了,也难持续。
笔者认为,战略的调整方向是让不明晰的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战略明晰起来;重点是在兼顾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明确自主发展的总基调,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投入、指标、时间表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划,不仅要补上多年来汽车行业在自主创新投入等方面的欠账,更要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强国梦指出明确的路径。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增速放缓、部分市场下滑的趋势已经倒逼汽车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调整大多是被动的、应急性质的、局部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汽车行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立足长远的战略作为指导。
汽车发展,战略为先。《规划意见》中关于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意见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目前正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迷茫、困惑、动摇、焦虑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坚持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国家明确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