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乐观主义者的预期不太一样,代表节能环保方向的电动汽车市场化进程并不一帆风顺。比如,日本“3·11”特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导致该国谨慎发展核电,一度让电动汽车能否在日本普及开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比如,电动汽车接二连三遭遇“起火”风波,或多或少打击了消费者购买甚至是行业人士推广的信心。可以说,电动汽车市场化提前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笔者不由得想到了学生时期读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事物的辩证发展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用它来定性目前电动汽车市场化的现状,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从目前电动汽车起火事件的原因看,动力电池的问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事实上,汽车行业人士对此应该有心理准备。抛开其他运营环境因素不说,从产品技术发展的角度讲,电池、电机和电控仍然是电动汽车能否普及的核心问题,有待研发人员继续攻坚。特别是电池,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先搁在一边,种种迹象表明,电池的安全性及与整车的匹配性应该首先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在电动汽车发生起火事件后,积极地配合相关调查,公正地开展调查,并及时公开调查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兑现承诺,是汽车制造商或零部件供应商不可推卸的责任。往大了说,这样做不仅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可以挽回公众对电动汽车的信心。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拒不配合,最终导致名利俱损。如果起火与电动汽车的品质安全并没有关系,汽车企业则有必要及时对外澄清真相,利用各种营销手段,重新建立起市场对电动汽车的信心。
面对各种起火风波,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不妨多几分警醒。电动汽车处在市场化萌芽期,外界似乎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会容忍产品隐藏的不安全因素。一些行业和企业人士曾发出呼吁,不要将电动汽车“环保神圣化“,应该把它还原成一款普通的汽车商品。那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企业推出的电动汽车必须首先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需求。在笔者看来,一系列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似乎在警示那些占据市场先机的企业,先发优势并不能代表最终的胜利,又好又快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对于急于加入电动汽车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讲,一定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各种必要的测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销售电动汽车。
虽然遭遇曲折,但笔者认为,从长远趋势看,电动汽车仍然具有市场竞争力,有望引领汽车产业的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涉及传统动力汽车的召回不在少数,一年的数量甚至高达1000多万辆,而由于产品质量安全导致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电动汽车造成的起火事件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目前也尚未听闻充电中的电动汽车发生自燃的事情。对于属于新生事物的电动汽车而言,这是个好消息。对比之下,我们没有理由过分怀疑电动汽车市场化遭遇的这些“曲折”会影响其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