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我国汽车销量增速走低,但这似乎并未消减汽车企业增资扩产的热情。
近期,汽车企业扩充产能的消息接二连三,大干快上之势难以阻挡。再加上库存不断增加,关于汽车行业是否将面临产能过剩的担忧再度出现。
产能过剩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相关的讨论、争议从未停止。
有人曾经用“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来形容中国汽车业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似乎是非理性的,但也是随机而变的。市场供不应求,产能跟不上,企业就会一窝蜂地加班加点、扩大投资、提升产能。一段喧嚣之后,市场环境变了,造成库存积压、产品滞销局面。于是,降价促销一浪高过一浪。再经过一段时间,过剩产能被消化了,又出现新一轮产能扩张……一个个类似的轮回,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走过了数十年。
在这数十年里,相关管理部门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汽车企业的“造车运动”。
有趣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态度总是大相径庭:管理部门反复强调扩张有风险,企业却多次因为产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捶胸顿足、懊恼不已。事实也很有趣:中国汽车市场以其惊人的发展潜力与速度,一次次消化了所谓的多余产能。于是,过剩之说逐渐成了一句“狼来了”。
笔者认为,扩张是出自企业发展的本性,过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正常现象。适度过剩并不可怕,市场需要适度过剩。
回想2009年和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汽车年销量从2008年的900多万辆一跃增长为2010年的1800多万辆。在这两年里,汽车企业充分享受到高增长的快感,纷纷上马新项目,加快生产基地建设速度。眼下,到了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驶入发展减速区,但企业仍未停止扩张步伐。这又是为何?源于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倚重与信心,源于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企业的做法可以理解。产能扩张是实现规模性增长的基础。每个有战略抱负的企业都必须根据目标与规划快速扩大产能。事实证明,产能规划过于保守的企业很可能失去市场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能与产销量往往都是有差距的,较大的产能富裕度更能促进行业充分竞争。更何况,企业也不是“一根筋”,规划是一回事,实际产出是另一回事。他们有能力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最终的产出量与产出速度。从这个角度说,管理部门提出的产能过剩,实际上一种“规划过剩”,不必过分担忧。
产能合理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体现,追求产能完全不过剩则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没有过剩就没有竞争。从过剩到竞争的过程,就是市场调整的过程,对此政府没有必要干预,更不能通过简单的“量”的约束进行干预。
当然,我们不能为造车冲动唱赞歌,而应更理性地看待市场发展节奏、合理调整自身发展节奏。对企业来说,扩张意味着大量投资,投入与产出差距太大,则意味着买卖亏本。因此,扩张要掌握“度”,有“度”则为企业调整计划提供弹性空间,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更能游刃有余。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做出合理判断和规划。盲目跟风,最终必将栽跟头。
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产能规划与实际市场容量很可能形成较大差距,存在量上的“过剩”,这一点从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即可窥见一斑。但从近期实际情况看,一部分企业长期面临产能“饥渴”,另一部分企业设备闲置少有产出。从这个角度说,当前即便存在过剩,也更多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且这种结构性的过剩比量上的过剩更应得到重视。如何借助市场之手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和引导,并借此抓住市场机遇,是政府和企业都应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