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年市场环境不错的时候,汽车企业为了增加产能抑或战略布局,纷纷选择异地建厂,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收紧和市场的下行,汽车企业的异地建厂策略也出现了不稳定的趋势。
5月9日,安徽省宣城市政府单方面宣布吉奥在当地土地使用证的废止。按照宣城市市长虞爱华的表示,宣城市收回这块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不过吉奥集团方面却认为宣城市的做法无异于以行政手段干涉市场,主动“腾笼换鸟”,将政府自身当成了市场利益的一方,并且参与到了土地开发的全过程。
根据吉奥与宣城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双方最早在2007年开始洽谈吉奥在宣城生产整车的可能性。而后由于整车生产资质和目录无法落实,双方协商改由当时浙江吉奥汽车的相关自然人股东在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并成立吉翔汽车公司。2008年10月吉祥汽车公司获得土地使用证。在生产的初期,双方仍然希望能够生产整车,所以当时生产的产品均是类整车产品,即缺少少量零部件的整车。
事情的转变出现在2009年。当时,国家出台了有关整车汽车异地生产的限制措施,宣城吉奥生产资质的获取机会变成了几乎为零。吉奥在宣城生产的皮卡产品也走向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于是,吉奥停止了整车产品的生产,并开始与宣城市政府沟通将之前的工厂转变为纯粹零部件的生产线。宣城市政府对此并不满意,拒绝了吉奥的一些零部件投资项目落地。从2010年开始,开发区政府向吉奥提出了由政府收回土地、厂房的建议。随后,在2012年5月初,宣城市政府单方面收回了土地。
综合信息可以看到,双方的合作出现破裂,表面上是由于在合作之初没有充分预估潜在的风险。法律界人士指出,最开始双方签订的投资协议书过于简单,很多都是口头协议,而且投资协议书只考虑到了项目成功的情况,却没有失败之后的解决措施。这使事情在一开始就出现了法律框架方面的重大失误。
但是更重要的,是宣城吉奥生产亏损与地方政府的诉求出现了矛盾。由于宣城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中小企业拉动,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产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所以,为了保证GDP的增长目标,宣城市政府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吉奥之间产生摩擦便也在情理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国内主要车企的目标总产量已突破4000万辆,为了实现这些产能,汽车企业正在快马加鞭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产能部署。于此同时,安邦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中国汽车市场将面临三到四年的“平台期”。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每个汽车项目都能有很好的表现。而此前地方政府过于看好汽车行业,以低价土地和资金政策吸引汽车企业入驻,但又无法承受汽车项目表现不佳的风险。
因此,吉奥与宣城市政府之间的矛盾或许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这对于其他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是一个警钟。自主品牌多基地模式已成趋势,但是车企在扩张中出现亏损而地方政府又需要有GDP的支撑,那么本身话语权不算高的自主品牌车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将如何发展,就很微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