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即将走过一半,在年初的时候我们曾提示,从本年起汽车市场将进入“平台期”。目前的市场表现暂时印证了这一观点,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半年来汽车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下半年汽车市场的走势将更为复杂。
首先,从整体汽车市场产销数据来看,在刺激政策退场、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2年的汽车市场延续了2011年的态势,增速甚微。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5月汽车产销800.03万辆和802.35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2%和1.7%。这随着传统淡季的到来,接下来这两个月市场的表现将更加平淡。而这其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下降趋势明显。根据中汽协的数据,1-5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265.2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9%,占有率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扩大。
其次,是汽车厂家向经销商压库行为越来越严重。虽然中汽协的数据显示,5月末,汽车企业库存为72.89万辆,比4月末下降了2.85万辆。乘用车和商用车库存均出现了下降。但是由于中汽协是统计企业的数据,仅表现为企业的库存减少。而根据汽车企业的应收账款数据变化可以看到,4月末应收账款为1377亿元,同比增长23%,增加资金占用256亿元。汽车企业应收账款增加,财务费用升高,表明企业向经销商压货现象较为严重。此外,来自乘联会的数据显示,4月底,轿车的库存为24.3万辆,而到5月底,则上升为33.8万辆了。年初时不少企业制定了较高的产销目标,在市场走低的情况下自然难以完成,于此同时不排除有部分汽车企业押宝下半年将会出台类似“汽车下乡”等刺激政策,因此不少汽车厂商选择向经销商压库。
在高企的库存压力下,经销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选择了“价格战”。而这股降价风潮从三、四月起,从豪华车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下沉到低端车。一时之间,整个汽车市场陷入了价格下行通道。据最新数据统计,5月,一线品牌车型在北方某市场的优惠幅度在1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5%。
而自豪华车、中高级车型开始的价格下沉,很容易引起市场消费群体的持币观望,会进一步引发销量萎缩。市场终端销量的萎缩,则意味着经销商的库存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将引发“价格战”进一步持续或力度加大。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那些资金实力较弱的经销商恐怕难以撑过,进而引发经销商层面的动荡,对汽车厂商而言,经销商的变化终究会影响到自身的渠道稳定,这对于双方都是输家。
事实上,有不少汽车企业是在等待下半年出台类似“汽车下乡”的优惠政策来缓解当前市场压力的。有汽车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下半年出台类似政策,中国汽车市场的增幅有望达到5%,否则就很难说了。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期待或许有些乐观。一方面,政策的出台是需要成本的,有数据显示,2009至2010年汽车下乡政策实施以来,政府补贴投入49.7亿元,带动新车消费达382亿元,惠及车辆超过100万辆。至2011年,汽车下乡政策就仅仅拉动了近50万辆的增长。这种政策的效果是递减的,每年都会出现回落。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再次出台“普惠”性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方面,就算是真有类似优惠政策出台,所能起到的刺激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说2009年、2010年刺激的是三四线城市的冲动型消费需求,那么2012年汽车市场上需求的主力是一二线城市的换购,即理智型需求,不太可能受到几千块钱的刺激而选择购车。而在2009年、2010年这两年间,已经将市场上的冲动型消费需求消耗殆尽,目前再推出类似政策,也是作用不大了。
而目前更多的可能性,是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区域性刺激政策,例如重庆近期启动的家电、汽车下乡政策。但是这种区域性的局部范围内的补贴政策仅能对本地区的消费产生一些影响,对整个消费的刺激作用恐怕十分有限了。
总结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到,下半年汽车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增幅甚微的市场走势加高库存给企业带来压力尚在持续,而企业所押宝的刺激政策恐怕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