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广州汽车限购令正式开始实施,给当前的汽车市场带来了一丝紧张的情绪。虽然数据显示广州限购之后,对销量的影响有限,但是业界普遍担心其他城市会采取跟风行为,一时之间“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至全国。但是我们认为,基于当前的形势和市场现状,限购令对于汽车市场并非洪水猛兽。
首先,从政策出台的角度来讲,地方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环保压力。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城市逐渐面临汽车保有量增多而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例如深圳、杭州、宁波、西安、成都、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地都因交通拥堵问题曾讨论或正在讨论限购与限行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代价的。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统计局曾表示,限车拉低了2011年GDP增速1个百分点,这样的成本并非每个地方政府都承担的起。而在广州市,根据数据显示广州限购前的汽车年销量在29万辆左右,限购以后12万辆,只减少了17万辆左右;且广州虽然很看重汽车工业,但是广州汽车工业的销量并非是在当地实现的,而是在全国市场,因此当地限购对其汽车工业的影响较小,这也是广州市有底气实行限购的原因之一。
虽然我们不能排除没有城市会跟风,但是可以看到的是,由于汽车产业对于国家以及地方的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产业,因此地方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还是会有诸多考量的。而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不同,所以在没有国家层面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我们暂且认为短期内汽车限购措施不太可能会大规模在国内城市蔓延。
其次,从中国汽车市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限购政策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经历了2009年、2010年两年爆发性增长后,2011年虽然增速放缓,但是在高基数的基础上还是实现了正增长,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在短期之内迅速上了一个台阶。此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一直都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速,有效需求稳定持续释放。但是经过了这三年的发展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来自二三线市场的有效需求被提前透支了,目前支撑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在一线城市的换购需求上。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有效需求,可以从池子底部的“水”来形容。与其在短期内继续用刺激政策等“抽水机”榨干池底的最后一些“水”,不如让“水”在一定程度上蓄存起来,逐步释放。不然等到池底干涸的时候,中国汽车企业何以为续了?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限购政策事实上提高了购车的门槛,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将需求储藏起来,留待释放的作用。当然,这并非是地方政府出台限购政策的本意,更多的可能是“歪打正着”的效果。我们无法预估未来将有多少城市加入限购的行列,也无法预估限购政策的严格程度及实施时间,上述判断是基于当前的情况,当有新的城市加入时,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但是我们想指出的是,在当前情况下,业界无须对限购政策过于担心,而企业也无须急于改变原有的计划,例如将渠道或者产品猛一头扎入三线,甚至是四线市场。虽然这部分市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临时变阵或将影响到企业战略布局效果,因此企业不妨放松对限购政策的紧张情绪,观望一下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