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老汽车人问诊自主发展三大病症
发布时间:2012-09-18 13:44:03

    “汽车自主品牌目前已经走到了生死关头!”这是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小虞振聋发聩的一句话。自主品牌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自主品牌的品牌建设是否完善?合资自主究竟是“回魂药”还是“麻醉剂”?自主品牌身处冰山之下的种种疑问,值得反思。 

    “自主品牌”须有明确定义
    工作会上,不少老汽车人纷纷表示,目前自主品牌一词并没有一个完整、严肃、权威的定义,政府和企业面对这个概念的时候都模糊不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胡信民先生发问:“难道请国外专家设计一下,给人家钱,把品牌拿过来就是自主了吗?许多企业自己搞一个车身,里面的零部件都是买别人的,没有任何创新,就叫自主了吗?”他指出,自主品牌在缺乏定义的基础上盲目发展,很容易将企业带进死胡同。
    原南汽集团总经理朱国璋认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在产销第一之后的发展中,自主品牌的概念不清很有可能误导我们的发展。我们今后汽车强国的目标,恐怕与目前自主品牌的发展有所分歧。因此国家和企业都要厘清这个概念。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原秘书长、北京市政府顾问陈光祖认为,虽然自主品牌现在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也需要满足三个维度才能称为准确的“自主”。一是要有实际设计制造产品的能力,二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具备核心技术,特别是零部件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可以外包,可以采购,但是必须会。模仿是允许的,但是必须有自己的创造。

    自主车企的品牌建设较为薄弱 
    自主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一直是困扰我国汽车企业的难题。这些老前辈们在谈到自主品牌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的时候,都觉得中国的汽车企业在面对消费者时,似乎显得手足无措。产品品牌形象长期不能树立,相应的在国内国外也形不成一定的口碑。这样即使做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也会因为市场的忽视而烟消云散。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朱德照觉得很多自主品牌没有在品牌建设上深入工作,没有生命力。“我们现在很多自主品牌车型只能走低价路线,在市场中勉强维持。消费者在买第一辆车的时候还会考虑,但是第二辆就不会买了。这样的发展模式是非常薄弱的。”朱德照说。
    一汽原副厂长、老专家韩玉麟在谈及今年一汽的情况时指出,一汽自主品牌的发展老是上不去,归根结底是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产品和产品之间的区别十分模糊,从某种程度上也困惑了消费者。他认为,自主品牌即使取得了一定技术上的改进和突破,由于缺乏有效地传播,从而很快被其他外资品牌占据了制高点。产品的开发和品牌建设一定要由高手来做,不能老是走低价路线。

    合资自主不是真正的自主
    对于目前争议很大的“合资自主”,这些老汽车人认为,尽管初衷是为了发展自主,但如果我国本土企业在合资自主过程中进一步丧失阵地,那么这样的合资自主还是不搞为好。张小虞明确表示:“合资自主品牌不等于自主品牌。”他认为,所谓“合资自主品牌”虽然能够带来学习技术的机会,生产的产品对我国汽车市场也有一定补充和促进作用,但毕竟是外方掌控的品牌,绝不能因此就等同于自主品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在中国搞合资自主,只是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攫取更多的利润,其真正的核心技术我们仍然没有掌握。从某个方面来说,合资自主品牌只是外方的一招“缓兵之计”,只是为了保证长时间占有中国市场的手段和策略。
    北京汽车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原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庆衡也认为,合资自主目前的“换标路线”,其用心已经显而易见。目前合资自主占领低端市场的举措已经影响了自主品牌的健康发展,自主品牌仅有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蚕食。
    尽管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遇到了种种难题,但老汽车人对于自主品牌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安庆衡介绍说,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形势不错,加之科研人员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不断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自主品牌的发展会迈上一个良性轨道。然而,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始终是一个“漫漫长路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事情。张小虞最后强调,自主品牌的发展,第一,要不卑不亢,既看到差距,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中国汽车工业现在处于“微增长”的局面,整体还是在向上走,要有乐观的态度;第二,不要怨天尤人,既然汽车工业是我国支柱型产业的事实不会改变,那么企业和政府都要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和政策,不能朝令夕改,要尊重市场;第三,自主品牌应该从产品结构和技术发展上找到突破口,自主品牌必须自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