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徐兴尧:自主发展是“持久战”
发布时间:2012-09-18 13:49:04

     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一汽集团原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会理事长徐兴尧认为目前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迟迟没有形成一个突破式的格局,存在多方面原因。其中,技术发展不扎实、产品目标不明确以及政策支持的不到位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技术的基础工作应重视
    现在仍然担任汽车行业“科技进步奖”和汽车行业合资评估主要管理工作的徐兴尧认为,虽然中国自主品牌目前的技术开发是进步了,但目前技术的发展在基础工作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
    “目前国外新能源汽车在轻量化方面已经远远甩开了我们,我们却连电瓶的电体规格都无法统一。”徐兴尧说,基础技术、基础材料抓不好,任何自主品牌都无法经受市场考验,目前的问题是很少有人来专注这些比较基础,甚至零碎的具体细节。
    徐兴尧举例,某些企业在研发发动机时,费了很大力气从国外引进开发流程,但在实际产品开发时,却不按流程去操作,而是拆东墙补西墙,这实际上是一种偷工减料,因此整个产品线的开发能力非常弱。同时,在技术基础工作的把关上,经常有“市场需要再干”的声音出现,当市场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来研发实际上已经慢了一步。

    产品的市场定位应清楚
    在目前自主品牌产品定位问题上,徐兴尧认为企业普遍存在目标群体不清的现象,生产出了一款产品,卖给谁不知道,盲目跟风、疯狂生产,结果一些产品生产出来立即就被市场打入了冷宫。因此,要有一帮懂市场、懂技术、懂品牌的人才来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专业管理。但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这样专业化的流程和人员配置。
    徐兴尧谈到,目前自主品牌企业当中,吉利的进步最为明显,除了吸收很多的人才之外,它的产品开发基本上按照比较专业的程序进行,这样就避免了产品生产和营运的过程中互相抬杠或者做无用功,所以吉利近些年的发展道路走得比较稳健。其他一些企业由于经营压力普遍比较大,急于求成,很难在品牌建设上得到市场认可。“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蹴而就的战略思路并不适合自主品牌的发展。”徐兴尧说。

    政策的支持力度应给力
    自主品牌目前的发展受到很多政策上的阻力。合资的放开,合资自主品牌的推行,都表明了政府在支持自主品牌上的决心不够。徐兴尧认为,只是追求GDP数字的辉煌,忽略了本国汽车企业自我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外资品牌逐渐蚕食自主品牌。“挂羊头卖狗肉”的合资自主品牌最终也将挤占掉自主品牌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市场份额。这反映了政府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已经有了合资的打算,缺乏政策支持的它们已经开始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徐兴尧说,目前不少民营企业有“退”的迹象,生存压力下,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给企业以支持,适当运用政策手段帮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灭。自主品牌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主品牌市场也需要一定时间来逐渐成熟。因此政府应当比企业看得更长远、更透彻,而不是放任自流,冷眼旁观,这对国家和中国汽车工业而言都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