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进程不会停顿、政策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因此,现在摆在业界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开辟市场,并逐渐摆脱政府资助的拐杖,而这些现阶段也只能依靠企业自身在研发上努力来实现突破。
有专家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是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两者的组合体,是解决技术复杂、成本高企的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过渡方式之一。但丰田普锐斯在欧美国家旺销,正是切中了车型讨巧用户和美国市场整体车价较高的市场空白点。而在中国市场,10万至15万元的车型用户群,甚至更低端消费的用户群比例更大,因此混合动力车型注定当前在中国汽车市场难有起色。
因此,有业内专家认为,即便目前锂电池的表现尚不理想,而且充电设施难以完善,充换电模式也有不少争议,但今后仍要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重心放在纯电动汽车上。
在科技部的“十二五规划”和工信部的“十年规划”中,新能源车研发计划里面的金属空气电池项目(金属空气电池是下一代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原理为利用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放电)正在筹划实施中,这可以说是技术上另辟蹊径之法。当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不光是在电机电控电池方面的改善,还体现在蓄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蓄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根据电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电池能源供给方式也不同,故当前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有目的地进行尝试,暂时不宜全面铺开。
除了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外,其实整车厂也应从现有的产品设计模式中走出来,进入整车轻量化设计的研发中。
当前,将燃油车撤掉发动机、装上电机电控电池后,整车质量一般要增加几吨。电动机功率很大,车辆效率却不高,这样的设计并不合理。
如果采用轻量化设计将全承载车身用于纯电动汽车,再用轻质钢材代替传统钢材,在确保安全标准和相应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会使整车重量减少20%左右。即便选用高能量的动力电池,车身和电池两者减重,也能使纯电动汽车的总质量与普通同配置燃油汽车质量相等甚至更低,这样才能达到商用可能。
对此,政府方面也应落实汽车轻量化的研发计划,使轻量化和新能源汽车两者优势叠加,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其实,新能源汽车要取得突破性发展,除了解决技术问题及车身设计问题外,新能源车型的驱动系统研发也应以简约为首选,即为了使新能源汽车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其驱动操控应力求简单有效且可靠。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混合动力在驱动系统的成本控制设计上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因而考虑到成本经济性因素,在传统汽车上安装启停装置最符合现阶段市场的要求。
事实上,目前国内示范的新能源汽车只符合政策要求而不符合市场需求,故只能依赖补贴来发展。待到何时产业能甩掉“政策拐杖”时,也就是市场大门打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