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2011年低潮期之后,2012年,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又回来了。
这一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格外忙碌。他推动完成了比亚迪与天津、昆明、武汉等城市的合作,发布了独特的商业计划,并将目光移到中国之外。对于这家电动汽车的“先行者”而言,2012年才是好日子的真正开始:获得泰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订单,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成立了e6纯电动出租车队,在保加利亚投建欧洲第一家电动大巴合资公司。更让他们自豪的是,进军美国的梦想即将实现,明年在加州建立首个海外全资电动大巴工厂。
比亚迪的忧虑与欢喜,同样映照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心情”。“我感觉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说。“大型汽车企业不是一些人说的没干事,而是都在默默发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说,今年T10企业开会,他看到了骨干企业在积极行动。
■政策集结 关键词“突破”
如果找一个词来概括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最合适的莫过于“突破”。7月10日,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正式发布第二天,工信部就联合其他三部委召开了宣贯会,权威解读内容要义,这在行业内并不多见。
如果这种集中解读是政府管理模式的一次突破,那么,新能源汽车政策的体系化就是一次创新。2012年,新能源汽车政策密集出台,并呈现明显的“体系化”特点。《规划》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划定了路线图,打消了一些汽车企业对要不要发展的游移;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等四项国家标准和一批正在修订的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则初步构建起综合性标准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筑起了“防火墙”;年底启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提出技术协同作战,创新研发模式,着力培育“国家队”;与此同时,我国与其他汽车发达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参与国际性标准的起草,讨论电动汽车节能问题。
今年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突破,还表现在减免新能源汽车的车船税、扩大示范推广范围以及启动创新工程。“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临时性补贴固然重要,但要克服其短期性的缺憾,需要建立一个政策体系。”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今年的政策,让一些动摇的企业看清了新能源汽车的光明未来。
■示范扩大关键词“提振”
2009年开始实施的“十城千辆”工程,到2012年底将近4年。按照25个试点城市跟政府部门签订的申请方案,这一轮示范今年到期。示范推广会不会延续?如何延续?
2012年初,业内对政策的猜测、对预期没有达成的失望,给示范推广增添了阴云。正当汽车企业举棋不定之际,一则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客车试点到全国的通知下发,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决定统一招标采购。这让许多客车企业欢呼雀跃。“通过示范推广,一方面有利于整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零部件企业提升技术实力; 另一方面培育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张进华感慨地说,没有示范推广的带动,就没有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今天。张进华认为,示范推广工作不应过度看重销量,它的目的应在于提振市场信心、激励企业投入。
混合动力客车技术的成熟是“十城千辆”工程最引以为傲的成果。这一年,不少客车企业推出了更为节能的混动产品,混动客车省油、省钱、省力变得清晰可见。
■新品频出关键词“竞争”
1月,长安纯电动汽车E30在天津完成国内纯电动汽车第一撞,获得5星安全成绩。4月,比亚迪第二代双模电动车——“秦”在北京车展上亮相。9月,江淮第三代同悦电动车上市,更名“爱意为”。11月,上汽集团集三年之力打造的纯电动汽车——荣威E50上市。同月,赛欧SPRINGO电动汽车在广州车展推出。
2012年,新能源轿车领域出现了一批“新面孔”,更多的汽车企业加入到产业化行列中来。“我国骨干汽车企业今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产品规划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叶盛基说。据介绍,一汽集团正在酝酿重度混合动力轿车,东风一款纯电动汽车即将上市,上汽集团已结出“果实”,比亚迪、江淮这些电动汽车领域的“先头部队”将电动汽车推出当地、推向全国,正迈向全世界,万向集团更是出手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整个行业一扫过去一年信心的萎靡不振,一种竞争的氛围正在悄然形成。“过去有一段时间,我自己也迷茫。”张进华坦言。但是,今年政策的出台、企业的响应,坚定了他的信心。“特别是创新工程项目的启动,让我看到申报成功的15家整车企业的实力,他们对车型的定位明确、科学,大部分还是全新结构。”张进华说,如果下一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问题上能做好顶层设计,以《规划》 为纲合力推进落实,实现2020年500万辆的目标不是梦。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没有什么比新生事物更脆弱。
2011年杭州“4·11”众泰电动出租车自燃之后,很多人都站出来指责纯电动汽车是“不定时炸弹”,可怕猛于虎。市场信心更是一落千丈,连当事企业都自此缄默不言。
相隔短短一年,2012年深圳“5·26”交通事故中比亚迪纯电动出租车“躺着也中枪”。酒驾加超速的一辆跑车几乎摧毁了这辆出租车,正如大家担心的那样,车子起火了。刚有些恢复元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再度陷入慌乱不安,难道又是电池的问题?深圳市相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邀请了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调查,两个多月后,结果显示与电池无关。虽然最后证明了清白,但比亚迪蒸发的股价却成为一种行业之痛,烙刻在其发展史册上。
为什么传统车燃烧之后,人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去购买?原因就在于大家对传统汽车熟悉,对新能源汽车则不了解,缺乏信心。这也恰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困境所在,消费者信心不足,企业缺少坚持,甚至政府层面也持不同意见。
信心的提振,是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武器,也是走出困境的动力。正像这个行业的参与者感受到的那样,这种信心在2012年实现了倍增,不仅是政策的力量,不仅是企业的努力,更是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内生性冲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持续的信心。可喜的是,这种信心的源泉正在形成。在工业革命不断进化的今天,每一个人都不情愿处在雾霾里,不甘心呼吸污浊的空气,不忍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烂摊子”。这种不愿、不甘、不忍,将激励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向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