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汽车三包政策虽出台但细节待完善
发布时间:2013-01-24 12:08:28

    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历经数年,汽车三包政策终于出台,但是所能起到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本次发布的汽车三包政策包括九章共48个条款规定,分为总则、生产者义务、销售者义务、修理者义务、三包责任、三包责任免除、争议处理、罚则和附则。其中,对于期限划分,汽车三包政策指出,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是不低于2年或者是行驶里程5万公里;同时,包修期限是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万公里,均以先到者为准。
    汽车三包政策明确指出,在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积超过35天的,或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积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借三包凭证和购车发票要求换车。对于消费者最关注的退换货条件问题,汽车三包也列出了四种具体情形。其中包括,购车60天或行驶3000公里内出现《规定》所列举重大故障,或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修理2次仍未排除等等,消费者均可选择退换货。除此之外,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最后,如果符合更换条件,但销售者没有同品牌、同型号或配置不低于原车的汽车,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
    据了解,汽车三包经过长期的酝酿和修改,源于中国汽车业纷繁复杂的现状。近几年中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然而,在汽车产销数字屡创新高的背后,则是居高不下的投诉率。据中国汽车质量网提供的统计数据,2012年收到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投诉共计11631宗,涉及119个汽车品牌,450个车型。其中,发动机、变速箱、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投诉量分别占到总投诉量的26%、23%、25%。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已具规模,确实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可谓是“补上了迟到的一课”。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所购买的汽车产品在出现质量问题时有法可依,而对于厂家和经销商而言,则相应的提高了要求,例如厂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产品的质量等。
    由于延长质保期对消费者的刺激作用逐渐明显,从2012年开始,多数汽车厂商已经将汽车的质保期提升至4年/10万公里,甚至更高,这基本上是满足三包政策的要求。不过,业内普遍担心,作为低成本运作的自主品牌而言,汽车三包的推出,在提高自主品牌质量门槛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增加成本,给自主品牌带来更大的压力。对此,有自主品牌车企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企业在质量和工艺已经提升了不少,但还需要市场的引导、调控来提升生存能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还存在着不少需要细化的地方。首先,由于在汽车三包规定的对于企业最为严重的违规也仅仅进行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和责令改正。而对于企业概不执行在有效期内对车辆实施整车退换和零部件退换的行为,将无法对企业起到威慑作用。
    其次,如今汽车三包的出台虽然指明了生产方、销售方、修理方以及消费者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但关于生产者与销售者责任界定,并无更多表述。而处于中间流通环节的经销商既作为销售方也作为修理方显然压力巨大。例如从车辆产品性质角度讲,只要上了牌的车,不管是否使用过,再销售时都是二手车。纠纷中经销商一旦同意给消费者退车或换车,回来的这辆车就只能按照二手车处理,价值将大打折扣。这部分损失该如何明确,目前也尚未有说法。
    第三,对于消费者而言,鉴定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难题。例如有说法指出,新规出台后,如果厂家不承认车辆有实际的问题,经销商又不会承担相关损失,那么车主要对问题车进行鉴定时,将会有很大困难。一般家用轿车也就是十几万元,但车主针对问题车辆的某个配件,在申请鉴定中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已经超过配件本身的价值,消费者难以承担这样的鉴定成本。
    总之,该政策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汽车行业法律法规的一个空白,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细节有待完善,更关键的一点是,无论该政策解决了多少问题,关键还是看执行力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