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稿已由环保部上报,目前正在国务院法制办接受技术性审查,一旦审查和修改顺利完成,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将以国务院名义报送全国人大。由于机动车污染防治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方面,修改草案稿将在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相关条款基础上大幅扩容。在油品管理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草案稿有望首次纳入油品有害物质的环境管理,将现行法律的“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等原则性表述,细化为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实施要求,核定机动车燃料常用有害物质控制水平,制定和发布机动车常用燃料有害物质控制标准”,“生产、进口、销售的机动车常用燃料有害物质含量”必须符合上述标准以及各级质检部门应会同环保、工商、成品油销售等主管部门对上述“有害物质含量的达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交通管理方面,该草案稿提出:“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辖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或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划定限制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段”以及“经国务院批准,城市人民政府也可以……实施限制高污染排放车辆的方案”。有解读称,这解决了北京等特大型城市限行、限购措施被指“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该草案稿还在机动车强制召回和报废方面做出规定:“通过确认性调查认定排放超标属于设计、生产存在缺陷的机动车,应当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具体的实施方法由环保部门会同质监部门制定。至于强制报废,该草案稿建议:“经过修理或采用排放控制技术之后,大气污染物排放仍然不符合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注销车辆行驶证和牌照。”除此之外,由于此前环保部门对新定型车辆发动机和车辆进行环保型式核准被指“缺乏法律依据”,该修改草案稿首次规定,生产企业在批量生产新定型机动车船前,应当获得环保部门的环保型式核准,未经核准的交通部门“不得办理注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