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本土零部件企业或遭遇和整车企业同样的困境
发布时间:2013-05-08 13:24:54

    随着合资品牌的产品线下移、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等因素,使得自主品牌在面临中国汽车市场步入平台期的同时,还要面临着来自合资品牌自上而下的“封杀”。而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或将上演。
    从各大企业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12年大部分外资零部件企业市场表现不错。德尔福表示,2012年公司在中国的营业收入比2011年增长10.8%;TRW则表示2012年在中国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长;莱尼线束则表示2012年在华销售额达到20亿元。
    代表高增长、高收益率的中国市场曾变得越来越重要。德尔福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德尔福动力总成系统事业部总裁斯蒂文•凯福透露,仅在本届上海车展期间,他就要和国内14家整车厂高层洽谈业务。不仅如此,增资扩产更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当下的重点。以TRW为例,在过去一年中,已经在华前后成立了7家新公司。而莱尼线束则表示,目前已经在华设立了5家工厂,未来一年还将增加2家。
    在外资零部件企业大肆扩张的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走向存疑。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步入了平台期,整车市场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到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处境。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零部件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佳。
    从国内零部件行业看,中国本土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科研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较差,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领域。外资品牌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占据着国内高端市场,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外资品牌,国内内资汽车零部件厂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
    涉及到安全、环保法规,技术要求高的零部件市场,基本被外资零部件企业控制。尤其是在汽车电喷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方面,已完全被国外产品垄断。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以及变速箱等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对外依赖性较大,一般左右需要进口。
    但是从本届上海车展上外资零部件的动向来看,未来外资零部件企业将加强本土化,并将产品线下延。TRW、佛吉亚、莱尼线束等许多企业都宣布了在华建立、启用研发中心的消息。不仅如此,研发中心的定位也已经从最初主要从事在华产品的适应性改进,到提升工程化能力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等。
    与本地化同步的是产品线的不断下延,据称,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外资企业展台上虽然不乏新技术、新产品,但参展的主力产品、技术都比较“接地气”,均是紧贴中国政策要求、国内市场未来会大量普及推广的符合节能减排、或者是轻量化的产品、技术,而且更加注重其产品的实用性和经济型。据博世表示,正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发适用性的低成本产品。比如,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就展出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适用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经济型共轨系统。不仅如此,博世还有电气化产品、电机、雨刷以及适用于微面的ABS等低成本产品。
    除了产品和技术本土化、低端化外,自主品牌车企转型突破等需求也促使了其和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合作。2008年之后,吉利、奇瑞、长城等陆续加大与博世、博格华纳、舍弗勒、法雷奥、德尔福等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战略合作。而2013年以来,本土整车企业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合资合作更是不断。年初,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ZF)与包头北奔重汽在重庆成立合资公司;4月11日,业内又传出陕汽万方汽车有限公司与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埃贝赫排气技术国际公司要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本届车展上,佛吉亚与长安集团正式宣布建立合资公司。随着国内自主品牌和外资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作日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空间缩小。
    不仅如此,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年前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下称新《目录》)正式施行。据悉,新《目录》一大调整是将鼓励重点由“整车制造”向“关键部件的制造和研发”转变,同时,取消部分领域对外资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条目比原目录减少11条。
    市场需求的吸引、政策限制的放开,这些有利因素都将带来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华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国内零部件企业需要做好准备“打硬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