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于三年前的集体性战略调整,让一度深陷低潮的自主品牌在今年初现起色,并且以各种方式释放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长安汽车亮相法兰克福车展;比亚迪速锐以56.5分的五星成绩在今年第三批C-NCAP碰撞测试中脱颖而出;纯电动轿车上汽荣威E50成为首批中央党校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用车;部分自主品牌的海外业务向着纵深发展……近来,自主品牌车企的利好消息频传,由此释放的正能量正在扭转这一群体持续几年的颓势。与此同时,在近期发布的第八批节能汽车推广目录中,涉及27家企业的149款车型,其中自主品牌车企占据三分之二份额,有18家车企的90余款车型入选,可获得3000元的节能补贴。这无疑有助于自主品牌销量的进一步企稳回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1~8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451.66万辆,同比增长12.7%,低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0.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1%,同比下降0.1%。实际上,剔除今年中国品牌中的合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1~8月销售437.4万辆,同比增长9.13%,占乘用车总量的38.86%。尽管实际情况不如官方数据所示的那般乐观,但毋庸置疑的是自主品牌已开始脱困,总体表现逐渐向好。在脱困道路上,自主品牌车企表现迥异,比亚迪、长城、上汽通用五菱的稳健增长,以及上汽、长安这类大集团自主板块的逐步启动,给自主品牌整体的再发力注入了强心剂。
■比亚迪技术积累无捷径
经历三年痛苦战略转型的比亚迪在今年强势复苏,特别是最近颇为活跃。比亚迪先是发布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60.41亿元,同比增长15.32%,实现净利润4.27亿元,同比增长25倍,其中汽车业务实现收入约136.64亿元,同比增长17.89%;而后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第三批C-NCAP评价中,速锐以56.5分荣获五星评价,并刷新自主品牌得分纪录;随后又在9月10日举行了本年度第二次世界级技术解析会。
代表比亚迪转型升级成果之作的速锐,前八个月销量达8.02万辆,占据企业整体销量的1/4,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当家花旦。速锐的热卖是比亚迪深入研究消费心理、用科技包装产品、加强品质管控、改善售后服务质量等一系列调整的结果。而速锐在C-NCAP获得五星成绩以及无明显弱项的评价,显示了比亚迪缘何在该车上市之初就敢于提出4年或10万公里超长质保期的信心所在。产品热销的同时,比亚迪重塑品牌的工作也渐入佳境。比亚迪自2012年定期举办技术解析会,展示其创新技术、战略布局和发展规划。此举让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类宣传逐渐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与信赖。在外界看来,有着技术狂人之称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终于找到企业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每一个亲临比亚迪的人都会对其对技术持续投入的执着钻研精神印象深刻。在这家拥有1.5万人研发团队的公司,几乎每天都有几项专利诞生于此。在与上至董事长下至基层工人的交流中,言必谈技术。IT代工起家的比亚迪没有被汽车业的传统模式束缚,而是坚持垂直整合理念,掌握了几乎从整车到零部件、再到磨具、生产设备研发制造的全产业链技术。尽管这一模式在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弊端逐渐暴露,但不可否认的是,脚踏实地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为比亚迪今天的集成创新提供了土壤,也让其在开发一款车时拥有敢于一下子提供上百项最新科技配置的底气。
■长城品质控制是根本
用“人红是非多”来形容长城汽车今年的表现再合适不过。3月29日,酝酿多年的哈弗品牌独立战略选在哈弗第100万辆交付用户的日子正式实施。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放言,哈弗4年内将超越路虎和Jeep成为全球最大的SUV品牌,长城总销量将在2015年达到130万辆,为目前的两倍左右。上半年,长城汽车以净利润40.92亿元,同比增长72.18%;营业收入264.17亿元,增长44.45%;基本每股收益1.34元,增长73.70%的上佳业绩,再次成为领跑汽车股的黑马。长城汽车的强劲增长吸引了不少国际咨询机构的关注,有预测今年长城利润率将达到16.4%,超过法拉利,成为全球利润率最高车企。
然而,伴随着鲜花与掌声而来的,是业内对长城汽车军事化管理方式缺少人性化的质疑。在长城总部园区内,一块名为“警钟长鸣”的石头上刻着长城发展历史上最严重的四起贿赂案件;园区道路被命名为“风险路”、“生存路”、“危机路”等,这些长城文化中严于律己、勤于反思的特征却被外界误解。即便如此,长城走出的以产品和品质驰骋车坛的道路,对其他自主品牌摆脱困境、找到方向具有借鉴意义。长城不仅紧抓国内SUV市场崛起的良机,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在对消费需求进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引领市场细分和产品创新,与此同时,不惜代价地持续改善从产品到服务的品质。
与有些自主品牌不同的是,长城没有将精力和资源一味用在技术先进性的塑造上,而是力图使产品在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方面更胜一筹。因为它深知,“这个价格的产品不能永远只是这个品质”,只有品质的升级才有突破价格天花板的可能。
■五菱 吃透消费心理赢口碑
月销突破4万辆、前八个月销售28.79万辆、细分市场占有率接近四成,五菱宏光交上了从微车变身MPV后的靓丽成绩单。产品乘用化一直是微车企业的愿望,随着两年前微车市场低迷不前以及消费需求的升级,这个愿望愈发迫切。不甘于只做“微车专业户”的上汽通用五菱开始谋求转型,并引起竞争对手争相效仿。
宏光虽然从本质看,依然采用微面的底盘及动力结构,但在外形内饰和功能配置上更倾向于营造出宜商宜家、宜城宜乡、公私兼顾的MPV形象,可以说准确地抓住了当下消费者的诉求。有人认为,微车价格低、技术低、利润低,没有太多门道可言,实则不然,正是由于进入门槛不高,才造就了微车市场今天惨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只有真正吃透用户需求,能为用户创造价值,并引导需求升级和市场细分的企业才能成为行业领导者。
在上汽通用五菱多达几百款的细分车型中,车身每一寸增减的背后都有着严谨深刻的市场判断。如今,加速国际化的上汽通用五菱正在用这一理念,征服印度、泰国等更多海外市场,继续缔造“小产品大市场”的行业奇迹。
■上汽、长安专注投入显成效
经过井喷和低潮的市场洗礼,自主品牌阵营正在发生变化,最突出的特征便是部分民营车企的崛起和大集团自主板块的增长乏力。业界普遍认为,由于合资板块利润丰厚,致使大集团患上“合资依赖症”,忽视了对自主品牌的投入。不过,上汽和长安是例外。
去年,上汽乘用车以20万辆销量、200亿元以上的产值、单车售价11. 2万元的成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主品牌以价换量的低端形象。今年前八个月,上汽乘用车销量为13.54万辆,同比增长16.62%。今年上半年,长安得益于悦翔、逸动和CS35的热销,以90.69%的涨幅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增长最快的企业,并首次跻身国内乘用车企销量十强阵营。
在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的持续高投入,是上汽和长安自主板块表现可圈可点的重要原因。它们深知,随着与合资品牌“短兵相接”趋势的明显,自主品牌已经进入到不是简单的产品改款和换代,而是要进行全新平台开发和最新技术投放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上汽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向研发、制造、服务三大领域前后投入共计450亿元,以打造定位“高起点、国际化”的自主品牌。逐渐拥有强大技术团队和一流研发硬件环境的长安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30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五国九地”的研发布局。通过这些脚踏实地的投入,上汽和长安不仅加快了产品投放及更新换代的节奏,而且新产品上市后普遍取得良好市场反响,特别是旗下中高端产品日益获得政府采购的青睐,令品牌美誉度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