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对国内汽车消费峰值应有理性判断
发布时间:2013-12-05 14:03:59

    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1.6万辆和193.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7%和20.3%,今年前10个月累计产销分别完成1785.44万辆和1781.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3.5%。由此看来,今年全年突破2000万辆已成定局。在销量复苏的带动下,市场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又开始抬头。J.D.Power年中曾经预测,中国轻型车销量到2020年将达到3460万辆,大约两倍于美国年销量。至于国内车企的预期,大概比J.D.Power只高不低,从各企业相对激进的产能规划和并购行为可见一斑。
    要预测10年或者15年以后的中国汽车(以下主要指乘用车)销量,起点是对中国汽车消费峰值有一个定性判断。过去10年的数据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但要作为预测未来的模板,还欠缺一些东西。欠缺的不是数据,而是数据背后的逻辑和时代背景,这一点未必被企业和机构完全理解。2002年中国汽车年销量不过327万辆,汽车保有量和千人保有量分别为2000万和16.3;到2012年,汽车年销量已超过1900万辆,保有量超过1亿辆,千人保有量也突破80。对于过去10年汽车销量增长的基因,最直观的解读就是购买力上升导致的需求爆发。沿着这一逻辑,未来10年的确定性不该有任何疑问,甚至销量预测也变得相当有把握。除非,从审慎的角度出发,我们已经考虑了所有可能产生误判的因素。那么,最可能错在什么地方?以下对于抑制汽车消费达到(理论)峰值的思考表明,把居民收入增长和汽车消费上升完全等同是危险的思考方式。
    熟悉中国耐用消费品市场的人士都知道,中国彩电销量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彩电与汽车都是耐用消费品,并且购买门槛比汽车低很多,作为家庭必需品的属性也比汽车高,至少在过去很多年是如此。如果居民(家庭)收入是决定需求的最重要因素,那么中国彩电消费理应与过去十年的经济背景一致——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将产生一个极其惊人的市场。然而事实是,彩电产量固然一路走高,但国内市场销量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始终不能稳定突破4000万台的天花板,这一趋势自上世纪90年代末延续至今。4000万台是什么概念?美国、日本、德国的人口分别为3亿、1亿3000万和8000万,彩电年销量(中位数,去除个别年份)大约分别为3000万台、1500万台和600万台,保有量大致与人口总量接近。由此可见,对于电视这一国内外都已跨越消费门槛的产品,国内消费比理论值低了至少60%。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原因抑制了彩电消费,同一原因会不会在将来的汽车消费中表现出来?
    居民收入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人均GDP迈过6000美元的过程中,电视机的硬件成本和使用成本很难真正阻碍普及速度。其他电子设备,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对电视的替代有一定说服力,但还不够。首先在电脑、手机、平板、网络爆发之前,电视销量的天花板就已存在;其次电视节目受众与手机平板用户有明显的年龄差距,替代效应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此外从美日欧来看,电视在客厅的地位尽管有所下滑,但主要表现在开机时间而不是保有量上,这意味着电视机作为家庭的象征,淘汰速度远远低于手机对座机的替代速度。是的,中国彩电市场过去十几年的表现,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从社会而不是个人的角度去解读,或许是一个正确的尝试,这可以对包括汽车在内的耐用品行业都有启发。过去十几年国内个人(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的确在上升,但阶段不同。2007年之前城市阶层(特别是公务员和和事业单位)上升得快,2007年之后普通劳工阶层上升得快,家庭数量和收入虽然都在上升,但社会结构其实变化很大。有研究指出,由于大量亟待普及电视的群体缺乏家庭生活必须的安定环境,导致电视这一家庭标志未能与收入同步增长。这一群体覆盖范围既包括异地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也包括在城市就业的学生。他们或许在形式上已经构成了家庭,但缺少家庭必须的休闲生活节奏,所以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支出方向。这一结论目前还需要更多数据证实,但可能是一个研究指引。与电视相比,汽车是一个更贴近家庭生活方式的标签,消费门槛固然在降低,但同样需要某种适合的家庭生活氛围,从社会的视角看与电视有相通之处。这一对比的意义在于,那种简单计算人口(家庭)基数和汽车单价,借此推算市场容量的方法,不免有所疏漏和误判。
    让我们换个思路,来看看其他可能的天花板——譬如汽车保有量与公路的关系。假设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可以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倍,即2.7亿辆左右,届时千人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00,这与道路资源会形成多大的冲突和约束?毕竟,公路受土地面积制约,不可能像汽车一样理论上趋于无限多。对比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汽车保有量和公路里程可知,每公里公路对应的汽车保有量约为40,这当然不是极限水平,但可以理解为成熟汽车社会的正常水平。对于日本、德国这样驾驶人素质出色,交通管理系统健全的国家,每公里公路可容纳的汽车数量分别为56.9和69.5,这显然是目前中国难以达到的水平——现阶段中国每公里容纳的汽车为28.5。
    由此可以产生一些推论。如果202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突破2.7亿,那么按全球平均水平,应该匹配678.61万公里的公路,这意味着未来7年需要完成比《国家公路网规划》多35%的建设量,因为《规划》预计到2020年公路里程可突破500万公里。或者,公路里程还是500万公里,但每公里容纳的汽车数量将增至54.1,跟日本现阶段接近。考虑到中国汽车使用频率远高于日本,且交通管理水平差距很大,这一目标届时能否实现还有很大疑问。
    以上探讨都没有定论,但思考方向是值得汽车企业借鉴的。引述电视销量天花板的目的在于说明,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内生性增长也要适应社会结构,环境对支出方向的影响往往与收入水平同等重要。而道路与汽车保有量的关系则说明,汽车市场能否达到理论峰值,还要取决于配套的使用环境,这些影响性价比的因素有可能动摇购买决策。此外与电子产品的替代趋势一样,传统汽车也面临诸多崭新交通方式的挑战,这也预示着对市场的长期展望需要更加理性。